存续千年,生命不止!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过,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敦煌莫高窟,我国四大石窟之一(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论艺术成就、洞窟规模,莫高窟首屈一指,其声誉远超其他石窟。
敦煌莫高窟自前秦开始,你存续了数千年,你是地球文明的眼睛,见证了人类社会文明与文化发展变化的痕迹。
你初入这个星球时,当今世界物质文明与科技文明高度融合的美利坚合众国,却还不知在哪块天地。
(一)
莫高窟,地球文明的眼睛(西行敦煌一)2017年8月初,我来到了敦煌,来到莫高窟。看看历史文明在这里如何汇聚,看看历史的时光在这里如何做停留,看一千年的文化,感受一千年的文明。
我们叫了一辆滴滴,从敦煌市区出发,前往莫高窟。到了莫高窟景区广场,因为我们提前在网上预定了票,取票顺利,而临时来到景区的游人,其数量之多,人山人海。因为每日景区出票数量早已被一抢而空,大多数的游人,只能买到临时增加的参观票,其参观路径非常短,可看洞窟也相当有限。
敦煌莫高窟景区大厅景区大厅外,正午时间,炙热的阳光,那么明晃晃地烤着大地,没有遮阳伞,没戴遮阳帽,就在这样的境遇中,站上那么几十秒钟,瞬间都有令人窒息的感觉。
取票,看流程,先看赏电影,再坐摆渡车去莫高窟参观。
球幕电影大厅排队,进入球幕电影大厅。球幕电影,又称“圆穹电影”或“穹幕电影”,观众厅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视银幕如同苍穹。莫高窟球幕电影,展现的是主题是“人类敦煌、千年莫高”,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光辉灿烂的莫高人文。
荧幕中,张骞受汉武帝之托,出使西域,欲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37年,张骞出陇西,满眼黄沙,驼队相随。忽然风沙骤起,战马嘶鸣,无数匈奴士兵,携尖锐利器,杀气腾腾而来。视而不见的银幕边缘,六声道的立体声效果,上下升降、左右倾斜的动感平台,万千气象,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瞬间汗毛竖立、惊悚之情,溢于言表。
历史上张骞出使西域,使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张骞对开辟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做出了卓越贡献。(狭义的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也是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即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指中亚西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等。)
观看完主题为“人类敦煌、千年莫高”的球幕电影,再坐摆渡车前往莫高窟。
车往前行,绿色渐退,浑黄的天地,跃然于眼前。回味着球幕电影中如身临其境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动感画面,遥想着数千前年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历程,两千年多年过去了,过去日行数百里,如今却是毛主席笔下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纵古论今,今非昔比,心间思潮涌动:
浪淘沙敦煌
斜阳笼沙地,浑黄一片,汉代张骞西行处。
黄沙漫道放眼处,指向西边?
往事越千年,汉武挥鞭,四置敦煌设郡关。
漫漫黄沙依旧是,换了人间。
莫高窟,地球文明的眼睛(西行敦煌一)(二)
前往莫高窟车窗外右侧的河道与斑驳石窟
在冥想中前行,右边,一条几近干涸的河道旁,是黄沙掩映下的崖壁绵延,依稀可见石窟的影子。车往前行,洞窟愈明显。莫高窟,到底藏了多少文明,在近代社会中,让多少外国考古学者似求贤若渴、似趋之若鹜。
余秋雨所记:“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始凿石窟,后来代代有人继续,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廖廖数笔,勾勒出莫高窟的成型。始于前秦、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兴建,形成巨大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平方米,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胜地。1961年,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莫高窟,自它降临地球,就注定不平凡。在莫高窟周边,历来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力,不论是赳赳武将、还是肆意强权,他们无不都在莫高窟面前低下头来,不论是起自北魏北周,还是衰落于元代(蒙古军队打通了欧亚商贸路线,丝绸之路作用衰减,敦煌变得冷清),他们都在维护、修缮、发展莫高窟。元代后,莫高文明,似乎携带着曾经辉煌的文明,因为欧亚商贸路线的改道,而渐渐在历史舞台上睡去。
1900年的莫高窟,在沉睡中苏醒,它的苏醒,不是被一种文明唤醒,不是被一片光明唤醒,而是被一种针砭入骨的痛刺醒。这时,守护莫高窟佛教文明的,不是佛教徒,却是出身于道教的一名道士王阳箓。道士怎么能守护佛教文明呢?因为王道士也是一个虔诚的修行之人,化缘所得,只为修复洞窟,即使后来出卖了文物,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得钱财也没据为己有,全部用于改善洞窟环境。1900年6月22日,王道士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无意发现了藏经洞,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物四万余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及中亚各国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数量极为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王道士这一挖,挖出了地球文明的颤动,挖出了世界考古学的震撼。王道士似乎也感知了这些文物的重要性,他数次上报清朝官员,无人理睬。他甚至给“老佛爷”写信,但是也是石沉大海。时逢英国、德国、美国、法国、俄国等列强在中国西北的土地上进行考古探险大比拼,王阳箓的发现,其消息不胫而走,刚入英国籍的、精通八国语言的考古学者——匈牙利人斯坦因,来到了敦煌,来到了莫高窟,最终用三十英镑,从王道士这里换取了九千多个经卷、五百多幅绘画。对于靠香火钱、靠去化缘而维护莫高窟的王道士来说,这笔钱是一笔巨款,他将此款,继续投入到莫高窟的修缮之中,但是,莫高窟却失去了珍贵的文物。他出售了文物,如一个年轻诗人所写:“斯坦因看到的,是凄艳的晚霞,那里,是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流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白俄罗斯士兵来到了敦煌,他们在洞窟里支起锅灶,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士兵走后,美国学者哈佛大学的兰登.华尔纳和宾夕法尼亚博物馆的霍勒斯.杰恩来到莫高窟,他们大骂白俄罗斯士兵的无知,发誓要拯救莫高窟文化,他们用化学溶剂把壁画粘到纱布上剥下带走,带回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1934年,楼兰古国的发现者、瑞典著名考古学家斯文赫定也来到了莫高窟,曾因发现古国——楼兰,装载了数车珍贵的历史文物回国,他在敦煌有没有动过文物的手脚,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楼兰,却是铁成的事实。
他们是披着华丽的拯救外衣,实则是掠夺中国的文明与文化。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征对近代以来敦煌文化的历史浩劫,曾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莫高窟的文化与文明,承载着多少历史的辉煌与灿烂,也承载着多少历史的伤痛与悲哀!
(三)
车入莫高窟停车场,沿途还要过桥,步行一小段路。
莫高窟,地球文明的眼睛(西行敦煌一)这里还有河?还有溪流?在这黄沙漫漫之中?
桥下,是表面几近干涸的河道乱石滩中,潜藏着股股溪流!
有水的地方,就有文明!难怪,曾经的莫高洞窟的开凿者,会选择在此开凿佛教之地传教。
游人如织,为“人类敦煌、千年莫高”而来。跨越数个世纪的文明与文化,在这里凝练、荟萃,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莫高窟,地球文明的眼睛(西行敦煌一)莫高窟,地球文明的眼睛(西行敦煌一)
根据票的类型,游人在这里被分成不同路径的参观者。导游说,我们是网上预定的套票,今天可以参观的洞窟数量与质量均比普通票优越许多。
拾阶而上,导游带领我们参观自隋朝开始至唐宋时期的石窟。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及连贯的故事情节、那巨大的石窟大厅及顶部彩色的细腻描绘,真惊叹于古代工匠是如何做到的——没有电灯,偌大的石窟开凿、雕塑、绘画,洞中不缺氧吗?洞中能看见吗?人类的文明,是不可用今天的眼光与思维予以审视的!让我们看一看余秋雨笔下关于唐朝洞窟的描述:
“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欢乐,那只能是唐代。春风浩荡,万物苏醒,连禽鸟都是舞者,连繁花都卷成了图案。天堂和人间连在了一起,个个表情生动,笔笔都在创造。女性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不管是菩萨还是供养人,都呈现出充分的女性美。由于自信,他们的神情反而更加恬静、素淡与自然。”“唐代画面中的那些世间人物,不管是盔甲将军、西域胡商,还是壮硕力士、都督夫人,都神采飞扬、炯炯有神。”
莫高窟九层塔想着这洞窟上方,即是茫茫的沙漠戈壁,酷暑难耐,唯有沉心于这深邃的历史中,去感受其间的远去的文明踪迹!
一代代的佛像,他们都在石窟里深刻而又通俗地端庄着、微笑着、快乐着、苦涩着,惊叹于这部由坚石雕刻的文物古迹。一幅幅的壁画,生动鲜明,跨越历史的时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诉说着曾经的沧桑与斑驳!
莫高窟,地球文明的眼睛!
网友评论
https://www.jianshu.com/p/a9b480930d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