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樊锦诗夫妇都是北大学子,儿子却是学困生,背后的故事……

樊锦诗夫妇都是北大学子,儿子却是学困生,背后的故事……

作者: 妮妮小屋 | 来源:发表于2020-06-24 19:02 被阅读0次

01

82岁的学者樊锦诗,直到今天,还在为敦煌莫高窟保护事业亲力亲为。

这位默默守护莫高窟的杰出女性,人生有着太多艰难和不易的过往。

樊锦诗和丈夫彭金章,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考古专业。今天看来,这个专业是个跨越时空的好专业。想起此前看过的一份统计调查,没想到90后00后最向往的专业,排在前三位的就有考古专业。而且这个专业,在很多省都只招一个人。

真是一个为梦想而生的专业。没想到短短的几十年,昔日的冷门专业,已经成为了当下最热门,最令人向往的专业。

完全不是我们70、80后当年的高分学生,常常都选择计算机、金融、新闻这一类热门、未来就业收入高的专业。

不过,出生于1938年的樊锦诗,当时读这个专业,可是要吃很多苦的。那个时候,在实践中学习考古是常事,考古专业经常在田间地头,一呆就是几个月。

樊锦诗从小身体就比较弱,那一年,她大学实习被分在了敦煌。这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姑娘,哪里经历过敦煌这样严重缺水的艰苦条件,第一次去敦煌实习,就因为严重生病,不得不提前离开。

没想到她终究是跟敦煌有缘的。

当年被分到敦煌实习的四个人里,最终樊锦诗和另一位男生,两人被分配到敦煌工作。

那个男生的妈妈,一听说孩子被分到敦煌,眼泪哗哗的流。那个男孩,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做母亲的,觉得敦煌太过艰苦遥远,一下子感觉自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到儿子。

后来这个男生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离开了敦煌。敦煌就剩下樊锦诗一个北大学生了。

樊锦诗的父亲樊际麟,是个非常尊重子女选择,对万事都比较佛系的人。可听说女儿被分配到敦煌,樊锦诗的父亲坐不住了,破天荒写了好几封信,随着给女儿的家信一起寄来。

父亲的这几封信,分别是写给樊锦诗的学校以及老师的。他提出女儿身体弱,不适合前往敦煌工作,希望学校能够重新考虑分配。

樊锦诗想了想,觉得这样不妥,并没有把这几封信交给学校。

她原以为,自己最多在敦煌呆两三年,系里就会派毕业的学弟学妹来替换。自己能和被分配到武汉大学的男友团聚。谁曾想到,这一去敦煌,就是一生。

父亲知道了樊锦诗服从去敦煌的分配决定,他对樊锦诗说:“既然是自己选择了,去了好好干,干出点成绩。”

这句话,说到了樊锦诗的心里,父亲终究是懂自己的。

20世纪60年代,樊锦诗夫妇在莫高窟合影,来源于《我心归处是敦煌》

02

由于各种各样不确定的因素,樊锦诗最终没能离开敦煌,和男友异地恋了几年后,因为工作,婚后还是常年分居两地。

早年敦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这里水质碱性很高,洗头都必须用洗衣粉才能洗干净。医疗条件更不必说,再加上樊锦诗是严重的药物过敏体质,全家人都不放心她在敦煌生孩子。

一直工作到预产期临近的她,本计划前往武汉生孩子。却被那个特殊而动荡的年月耽误了产假,没能请到假去武汉生孩子,在敦煌并没有给孩子准备任何婴儿用品的她,最终独自在敦煌的医院,生下了自己的儿子。

交通的不便,导致在武汉的丈夫,心急火燎赶到敦煌时,已经是儿子出生的五天之后。

看到樊锦诗虚弱地躺在床上,儿子出生连一件穿的衣服都没有,赤条条的。丈夫心碎到忍不住哭了起来……

幸好丈夫带来了一些婴儿用品以及一本《育婴手册》,樊锦诗就靠着这一本育婴手册,把儿子一点点地喂大。

敦煌那时也没有保姆可以帮忙带孩子,长期把这么小的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樊锦诗的心每天都悬着。

她狠了狠心,把儿子送到丈夫在河北乡下的姐姐家托养。

等到樊锦诗有假期时,赶紧跑去看儿子。走到姐姐家门口时,一个黑乎乎的连衣服都没穿的孩子站在那玩,樊锦诗简直认不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儿子。

樊锦诗两个儿子小时候合影,来源于《我心归处是敦煌》

03

因为特殊的工作性质和过于艰苦的工作环境,大儿子在童年几乎和母亲长期的分离,二儿子的情况也差不多。

他们几乎都没和母亲呆过太久,一直在不断变化中的环境长大。两个儿子开始读书后,跟着父亲去了武汉。

樊锦诗的丈夫彭金章,是武汉大学考古系的开创者。这样一份从零开始的事业,非常消耗精力和个人时间。

两个儿子的自由生长方式,可以说学习基础没有打牢,学习习惯也没有养成。因此大儿子成绩欠佳,小儿子最终也只读了一个大专。

虽然读名牌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但夫妻俩双双毕业于北大,从小都是人群中最显赫的学霸。自家孩子终究被耽误了学业,樊锦诗作为母亲,心里还是很难过的。

难过之后,她选择接受并坦然面对一切。她采取了理解并信任孩子的相处方式,从来不因学习的问题责备孩子。

而两个孩子目睹着父亲,培养出了一大批武汉大学的优秀学子,了解母亲为了留住能为敦煌作出贡献的寒门学子,甚至把自己在甘肃的一套住房,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转让给这位同事。

他们在父母的为人处事中学习到很多,在生活中构建的信任,对父母充满着理解。樊锦诗把两个儿子当成无话不说的好友,亲子关系非常融洽。

两个儿子也很在意父母的感受。即使父亲因病离世,只剩一个80多岁的母亲,还选择留在敦煌。两个儿子理解母亲对干了一辈子事业的挚爱,他们尊重了母亲的选择。

这种源于彼此内心的理解,成就了无话不谈的亲子关系,家人的支持,让樊锦诗实现了对莫高窟事业投入自己全部的无悔追求。

樊锦诗的日常,来源于《我心归处是敦煌》

生活总是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境遇,其实家庭教育中,没有一家可以把相同的经验复制后,能“拿来就用”。

樊锦诗的智慧在于,放下世俗的攀比心,没有按照世俗的条条框框自我折磨,去教育儿子们应该成为别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必须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年成绩平平的儿子,最终也活成了母亲心里期待的样子。真诚的面对生活,对所有的选择认真负责。

这是樊锦诗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的育儿哲学。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

相关文章

  • 樊锦诗夫妇都是北大学子,儿子却是学困生,背后的故事……

    01 82岁的学者樊锦诗,直到今天,还在为敦煌莫高窟保护事业亲力亲为。 这位默默守护莫高窟的杰出女性,人生有着太多...

  • 往里走安顿下来

    最近再次看了樊锦诗的敦煌研究院故事 樊锦诗:用一生来守护美好 1963年,24岁的樊锦诗先生从北大毕业到敦煌工作。...

  • 读《我心归处是敦煌》2

    一一樊锦诗自述 今天阅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第三章《敦煌是我的宿命》,青年学子樊锦诗和同学大学毕业后被分...

  • 为爱感动

    今天读到樊锦诗和老彭分居19年后,老彭为了家庭和爱人放弃了武汉大学的工作去敦煌找樊锦诗的部分。二人北大毕业后,分别...

  • 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是由八十多岁的樊锦诗口述,北大教授顾春芳撰写的一部樊锦诗自传。本书共十三章节,400多页。...

  • 在梦里,我们曾经见过

    (一) 向来不做梦,做梦梦到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 所以,当那天晚上做梦梦到樊锦诗的时候。我都觉得很奇怪。 樊锦诗,...

  • 成为彼此的良师益友

    新闻里的明星三天两头狗血离婚就像过家家,让很多人不敢相信爱情。 我们羡慕杨绛夫妇,“敦煌女儿”樊锦诗夫妇的爱情。忠...

  • 2、相见北大,相遇一生的缘分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大学经历是一生的财富。 昨天说到樊锦诗通过努力考取了北大,她又在北大经历怎样的生活?我们今天继续...

  • 《我心归处是敦煌》阅后随笔

    樊锦诗口述,顾春芳撰写。 这本书既是樊锦诗的个人传记,更是近代以来几代敦煌人发现敦煌、守护敦煌、光大敦煌、传承敦煌...

  • 3、与敦煌结缘,心灵深处的宿命

    上一章,我们阅读了樊锦诗在北大遇到的考古专业、恩师和恋人,今天我们继续沿着她的生活轨迹阅读,看看她是怎样与敦煌结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樊锦诗夫妇都是北大学子,儿子却是学困生,背后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kd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