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餐一抹嘴,“妈妈,今天我想自己去上学,不用你送我了……”
我心想,这一阵一阵的又开始了,从去年一年级刚入学的9月份犯过一次,非要自己去上学,看来是周期性质的,有点意思,我想这就是生命体验的进程吧,拿到一份感受,确认“yes! I can!”,然后带着这股能量在生命中继续前行,再去遇见一个又一个未知的自己……
【橪妞成长记33】妈妈,今天我想自己去上学……回顾一下,这个进程好像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1.孩子突破,家长担心
其实每一个孩子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勇士,他们生来就带着对这个世界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去突破去挑战,只是当他们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打击,这不行,那不行,这危险,那危险,其实家长们都是出于爱孩子的心,只不过这份爱里夹杂了太多自己的恐惧,而恰恰忘了,养育孩子原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
2.孩子尝试,家长揪心
从一开始虽然我是接纳让孩子多多去尝试的,会允许孩子去体验,但是我会悄悄尾随,不让孩子看到,我想这也是学习NLP教会我的“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方法,既能让孩子得到锻炼,又能在可控范围内保证安全,于是路上会遇到很多好心的邻居,有人会说“让孩子锻炼锻炼挺好的”“这个方法不错”“这孩子真勇敢”,也有人会说“这可不行啊,人来人往的社会多乱”“过来过去车多,危险”,甚至会遭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质疑……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这些人根本不懂教育,无法沟通!”可能就会产生情绪,但是现在我明白了,这些人其实不就是我自己内心的镜子吗?这些不同的声音不就是我力求藏在内心最深处的声音吗?为了显示自己的伟大,我把这些恐惧的感受及话语藏起来,就代表我一点恐惧和焦虑都没有了吗?感恩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更加真实的看到自己,只不过第一阶段的恐惧是100分,这第二阶段的恐惧大概60分而已,否则全然的活在平安里我就不会选择去尾随,所有的控制本质上背后都是恐惧,所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水很深,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3.孩子叛逆,家长对抗期
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心理力量不断增强,会不断挑战家长的权威,尤其是当我们出差工作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加挑战家里的老人们,越是老人不让去干什么就要去干,越说要送她上学,就越不让送,其实这个阶段,孩子已经拥有自己去做的自信心,只不不过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在不断测试自己的力量,阻抗越大,对抗力越强,老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局限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在“送”与“不送”之间非黑即白,其实人生的困境往往就在于黑白之间,如果能找到其中还有长长的灰色地带,那生命的自由度就会提高很多。
4.孩子平稳,恢复原态
在经历了前几个阶段后,孩子获得了足够的自我成就感和勇气信心,其实这些资源都是未来的成长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那部分,也是在课堂之外的智慧。在这个平稳期,孩子可能又会回到原点,说“妈妈,你以后送我上学吧”,这个时候并不需要去评判孩子“怎么退步了?你不是能行吗?”而是只需给到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温暖的告诉她“好呀,只要你需要,妈妈会一直守护在你身边……”
因为当体验了自我成就感,印证了“我能行”之后,孩子开始去印证另一点“爸爸妈妈是否爱我”,这是内心安全感的需要,所以“送”与“不送”是把双刃剑,一面让孩子确认自信心,一面让孩子确认被爱,该用哪面用哪面,千万不能一刀切。
5.孩子重温,家长平安
当孩子带着自信和爱去生活,她可能时而会提出再去自己上学的需要,就像我们隔段时间就想去吃火锅一样,寻求这样的麻辣刺激,所以想吃就吃吧,吃腻了自然会回来吃素。只不过这个时候家长的心会多出很多平安,会更多的信任孩子。
【橪妞成长记33】妈妈,今天我想自己去上学……从楼上看着她前行的背影,深蓝色的校服背着粉色的书包,步伐轻盈笃定,像一只活波的小兔子穿梭在林间,路过车行道会放慢脚步,停下来左右观望,渴了拿起水壶边走边喝……孩子能做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的多,看到这些画面,我特别特别的感动,甚至眼眶湿湿的,陪伴一个生命的成长,我能做的只能是祝福她,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自己的使命,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我能做的只是过好自己,用我的平安照见她的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