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春节是两个较大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在河北大地的乡村,大家不管多忙都要抽时间去亲戚家走走,欢声笑语不断,迎来送往的十分热闹。
小的时候,我们就特别期待跟随大人去串亲戚,到亲戚家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能与亲戚家表兄妹等小朋友一块玩。长大之后,自己开始串亲戚,虽然少了些儿时的快乐,但几十年的亲情逾发浓厚香醇,串亲戚这个最能体现孝顺的风俗也就成了必备程序。
当自己长大成人,姥爷、姥姥、舅舅、姨姨、姑姑等大辈已不复当年健硕,有的风烛残年,两鬓斑白,皱纹堆垒,腰弯背驼,脚步蹒跚。大家都会挤出时间串亲戚。一年就这么两次大的节气,就等着你去尊敬孝顺呢。况且,有的大辈嘴上留德,天生良善,理解孩子们忙和不容易。有的大辈恐怕是嘴上不说什么,心中不叨叨死你才怪。
纵观历史,串亲戚这个风俗一直在延续,但是交通工具、吃穿用玩等形式却不断变化,亲戚之间的亲情如水纯洁,似酒醇香,时间越长越浓厚,弥足珍贵。
一、七八十年代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祖国尚较为贫穷,人们以农业劳动为主,以公社、大队为单位。
。
农民被逐一分配到生产队,服从村大队统一指挥,以人力劳动为主,挣大队工 分。有的干了一年,还倒欠村集体工 分。有的是因为村大队上报产量过高,打的粮食都交了公粮,导致农民不够吃。有时是因为他家人多,不够吃,所以要从村中提前预支工分。
当改革号角吹响时,市场经济如一丝微风从紧闭的门缝中渗入,逐渐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这种大环境下,石家庄的乡村也感受到了大浪之前的涟漪。80年代初,逐渐有些人开放了思想,开始脱离村集体单干,组建一个个小厂子小企业,成了致富领头羊。
在这个进程中,还没有网络,电话,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比较原始。人们接受的是集体教育,单纯善良,亲戚之间亲情如白水一般十分干净纯洁。
1、行走亲戚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马车、步行为主。
步行时,如果正赶上孩子小,抱着串亲戚,那十分考验父母的功力。传说有一位母亲抱着孩子、拿着馒头糕点,背着个包袱,徒步40里路回娘家。等一到娘家由亲人接过孩子后,母亲的胳膊仍是那个姿势,累得不会动了。
在村里负责赶马车的叫车把式,那可是个技术活。遇到过节串亲戚是十分受欢迎的,有许多人要搭便车,一马车能坐几十人,拥在一起,过一村庄下几个人,一直到最远的串亲戚的人家。回来时,过几个村,又把这些人接上,挤上马车有说有笑的回来了。
马车在道路上压出两道深深的车辙,最深的可达1尺左右。将道路分隔成左中右三个部分,延伸向远方。遇有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也就马车可以耀武扬威,车把式鞭子扬的高高的,打着呼哨,吆喝着马匹横冲直撞,弄得泥水四溅。
小孩子特别喜欢观看那水中行车的感觉,跟着大呼小叫,兴奋异常。有时坑深泥多,车把式不注意,车轮陷入泥泞之中,马匹用尽全力也拉不动了,车上的男人脱了鞋,卷起裤脚,在车两侧使劲推车。当马车冲出泥沼时,大家欢呼雀跃,就如同打了个大胜仗。
骑自行车串亲戚是十分拉风的。一位骑自行车的高手可以一辆自行车同时带4、5人出行。一般是父亲骑车,车前梁坐一个大点的孩子,母亲坐车后座,怀里抱一个较小孩子,如果再有一个孩子就背在后面。自行车前把上挂着馒头、糕点等一大堆礼品。
远看就如杂技演员。当时的道路往往有两道深深的马车车辙,骑车时要小心避开,一旦陷入,车轮就被卡在里面不能拐弯,保持不了平衡,骑自行车的人仰马翻,大人小孩摔得鼻青脸肿,衣服沾满尘土,到亲戚面前十分丢人。
有时大人骑自行车时,孩子自己坐后座,他的脚不老实,乱动,不小心会夹到车轮辐条之间,蹭掉好大一层皮。大人的反应是立刻把孩子脚拽出,问问如何?让小孩走一走,如孩子说没事,只要一拐一拐能走,一般也不会去医院,仍然继续串亲戚。
有时坐自行车时间长了,腿脚发麻,跳下自行车后,慢慢适应着走两步,缓好长时间才恢复正常。
2、到亲戚家之后的风俗
这个时期没有过多讲究,大家随乡就俗,该干活干活,吃饭是简单的饭菜,没有美酒佳肴。中秋是农忙时节,到亲戚家后,先是相互唠唠嗑,说说孩子上学成绩如何?老人如何?地里收如何?等等之类。如 是遇上收玉米、农忙,串亲戚的人马上一块下地帮着干些农活。
干完农活回家时又脏又累又饿,肚子咕咕叫。亲戚家赶紧点着泥抹大灶的火,双手拉着风厢使劲地来回鼓风,浓烟火苗从灶里直窜而出。不一会儿,大铁锅里的水就烧开了。家庭主妇攥几个玉米饼子贴上,盖上大锅盖开蒸。约摸半小时,一冒出热气,饼子就熟了。
然后煮粥,切个萝卜咸菜,大家每人盛一大碗,拿个大饼子,或蹲,或坐小板凳,或坐砖头上,咯吱咯吱嚼着,呼噜呼噜喝着,吃的那个香。饼子一般是红薯、玉米面的,磨面用的锣眼较粗,蒸出来的黄乎乎、黑乎乎,硬硬的砬嗓子,难以下咽。
个别有条件的家里能吃顿白面馒头、花卷之类细粮,讲究点的人家还在馒头花卷上面点上个红点,那看着就食欲大开,咬一口细腻松软香甜,比饼子好吃太多,简真无比幸福。
春节时期串亲戚,没有农活了,农村人比较轻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一直可以过到二月二。家家户户能从大队分点公粮,回家蒸点白面或者是两掺和的馒头、花卷,等着过年亲戚来时吃。
如果遇到年景不好,大队没有公粮可分,大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只能吃些杂粮、野菜掺和的饼子。每逢初二、初三是回娘家串亲戚的日子,如果父母都在初二回,如果一人已去世则初三回,顺道烧纸。随后串的是姑姑、姨姨等姑表亲戚。然后就是根据自己情况而定了。回娘家串亲戚比较隆重,遇到下大雪,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小麦全部藏在冰雪下面,如同盖了一层厚厚的棉被,道路结着厚厚的冰,又湿又滑又脏。
在这种冰天雪地的极端情况,回娘家串亲戚的也坚持要去,不怕路滑天寒。娘家的人早已准备好了,派人一大早就在村口迎接。有的新媳妇还要在娘家住几天,重新寻找做姑娘的感觉。
3、穿衣及喝水
在那个令人难忘的年代,物资极度匮乏,平时穿的衣服破烂不堪,补丁罗着补丁。小孩子生下来,由父母到许多个邻居家求一块布,将红黄兰白黑各色布条拼凑到一块,有的人手巧,做的衣服花花绿绿,很有些未来科幻的时代感,俗称百家衣。
串亲戚的时候不能穿这些,大人要换成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小孩子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有条件的也要穿新衣服。
去亲戚家帮忙干活时,有的忘了带水,有的没有带水的习惯,如果在地里干活时渴了,就四处寻找有没有人家浇地,顺着陵口就能跑到源头水井那。正有几个人在吃力的登着水车,水井哗啦啦喷涌雪白的水花,人们爬在水井口,咕嘟咕嘟喝几口凉水,甘甜可口。有的肠胃不好的,不敢喝凉水,就从家里灌上热水,用大玻璃瓶装上带到地里,随时备用。
农户家里还要打一口水井,水面距地面一两丈深,转动轱辘放下绳索,晃悠几下,就可装满水,转动轱辘拉上水桶,就可喝水了。
有的家里有一口自备压力井,有一个竖的管道和横的水管口,用力压几下把手,水就从水管口沽沽涌出十分方便。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