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寿众无量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无量寿佛寿命的长久,难以说清也难以计算。在他周围还有无数声闻弟子等人,同样难以说清难以计算到底有多少。阿弥陀佛的神通智慧通达透彻,神威之力,自在无碍。他能够用手掌托起任何一个世界。在我的弟子中,大目健连号称神通第一,能够在一昼夜之间,全部点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的数目。假如让十方世界的一切众生,全都变为缘觉,所有的缘觉又都使他们有万亿岁的寿命,再让他们的神通都达到大目犍连的水平,然后尽他们的寿命,用竭他们的智力,全都一起共同来推算极乐世界的圣众数目,他们所能计数的与阿弥陀佛座下的圣众的实际之数相比,还未达到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其深其阔无边无际,假如取一根毫毛,把它又破碎成一百份,碎成如微尘一样大小,以这样的一毛尘,去沾大海的海水,这毛尘沾到的水与大海的水相比谁多谁少?
“阿难,刚才我比喻说的那目犍连等十方世界全部众生所能数能算的数目,就像这毛尘上沾的水一样,他们没有能够数清算清的部分,就像那大海水。那阿弥陀佛的寿命长久以及极乐世界上诸菩萨、声闻、天人的寿命长久,也同他们的人数一样,不是用算数、比喻等方法所能够搞清楚的。”
(十四)宝树遍国
“那西方极乐世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宝树,有的是纯黄金树,有的是纯白银树,还有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等等。这些树都是纯净的一种质地,不掺杂其他的成份,有的树也用两种宝物或三种宝物乃至用七种宝物来合成。根茎枝干都是这种宝所构成,花叶果实又由另外一种宝化成。有的宝树,黄金为根茎,白银为树干,琉璃为树枝,水晶为梢端,琥珀为叶片,美玉为花朵,玛瑙为果实。别的这类树,也是用七宝合成,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宝物来作为根、干、枝、叶、花、果的材料而已。这些不同的宝树,各自依类成行,行与行之间整齐而不杂乱,树茎与树茎遥遥对望,枝叶与枝叶遥遥相向,花朵果实也各生其位,相值相当。繁茂的树木发出光明,耀眼夺目,使人目不暇接,无从观尽其中美妙。清风应时而拂过,发出宫、商、角、征、羽五音之声, 自然交响形成微妙的音乐之声。如此这般的诸多宝树,遍满全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十五)菩提道场
“再有,这极乐世界中,演说佛法的地方,生长有菩提圣树这树高达四百万里,其树干粗硕无比,周围一圈便有五千由旬,树枝向四方伸展出二十万里;该树由一切宝物自然合成。花开繁盛,果实丰硕,交相;辉映,光芒四射,遍照极乐净土。又由红绿、青、白的众宝之王摩尼宝作为璎珞,由云聚宝所成的钩锁来钩连璎珞,装饰在菩提树干之上。黄金和珍珠合成的铃铎,密密麻麻地挂在枝条之间,珍稀奇妙的宝网,张开覆盖在菩提圣树之上,成百上千以至万种色彩交相辉映,发出无量的光芒,照耀之处无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随着应念变化不拘。微风徐徐吹拂,吹动圣树上的枝条,发出无量妙音。其音之妙,在于自能演奏法会梵唱。这无量妙音传播出去,传遍了十方佛国净土,清畅悠扬,欢快舒雅,哀怨恸腑,明快响亮。在十方世界的音乐声响中,是无与伦比的。如果有众生看见了菩提树,听到它发出的妙音,闻到它散发的香味,尝到了;它果实的味道,触到了它放射的光芒,思念树的功德,都能够使各感觉器官清净明澈,没有烦恼忧患,得到在修行佛道的路上只进不退的清净心,直至修成佛果。再有,因知见菩提圣树之缘故,获得三种法忍之力。这三种忍,一名音响忍,二名柔顺忍,三名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这西方极乐世界里的花果树木和众生—样,都会成就佛事,这实际上是无量寿佛的威神之力所致,也是他的本愿力、满足愿力、明了愿力、坚固愿力、究竟愿力共同形成的。”
(十六)堂舍楼观
“再有,无量寿佛讲经的殿堂、楼台亭榭、栏槛阁舍,也全都是七宝自然化成,又有白珠摩尼所成的网络,覆盖在这些堂舍楼观之上,明亮美妙无比。而菩萨们所居住的宫殿,也都是这样。在这些堂舍楼观之中,有人在地上讲述和诵读佛经,有人在地上听闻和接受佛经,有的作经行运动,有的作禅习思定。有的人虽在虚空之中,也同在地上的人一样讲述诵读,听闻接受佛经,也在虚空之中作经行运动、思维道理以至于禅习思定。地上和空中修行的众生皆各各获其果报,有的证得须陀洹果位,有的证得斯陀含果位,有的证得阿那含果位,有的证得阿罗汉果位。未得阿惟越致果位的,则得入阿惟越致再不退转的果位。这些圣众各自念道、说道、行道,随意修行,莫不欢喜。”
(十七)泉池功德
“更有,阿弥陀佛的讲经殿堂左右两边,清泉池塘,纵横交流。这些泉池的长宽深浅,随应化现,其形状各各有不同的模样,从十由旬、二十由旬一直到百千由旬,皆随应而现。池中之水湛净芬芳,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等八种优点。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和吉祥果树,花果总是散发出芳香,闪耀出光明,长长的枝条和密密的树叶,交叉着覆盖在池塘之上,散发出各种各样的香味。世上还没有能比喻这种香味的语言。这树木随风散发香馥,沿水流送芬芳。”
“再有,这池塘装饰着七种宝物,池底用金沙铺垫,优钵罗青莲花、钵昙摩红莲花、拘牟头黄莲花、芬陀利白莲花,交相辉映,五彩缤纷,弥漫覆盖在水面上。倘若彼国中的众生,涉水过溪,或在池中洗澡,想让此水齐足深,这永就齐足深;想让此水齐膝深,水就齐膝深;欲想齐腰、齐腋、齐颈,或者想要水从头上灌下,或想它清凉,想它温热,想它急速流过,想它缓缓而流,这水都能随心所欲,自然变化。此水开显神智,舒适身体,清澄得看不清其形质。池底的黄金宝沙,无论水有多深都能明澈地映照出来。细波微澜,缓回流转,水波相击,清波扬起无量微妙的声音:或可听到这水声中诵念着佛、法、僧三宝,或可听到水声中在演讲诸波罗密,或可听到止息寂静入甚深禅定之心声,或可听到无生无灭涅盘妙声,或可听到证实相智的十力无畏声,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听闻这种种声音后,其心清净,不生妄念分别之心,正直平等,成熟功德善根,随其所听闻的声音,内心契合于涅盘大法。众生想听到这些水声,则可以自行听到。不想听到水声,则什么也听不到,随心所欲,永远在修佛道路上不再退转。十方世界的各位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全都从七宝池莲花中自然化生。全部得清净无碍的妙身,无所不至的妙体,从不知道三途恶道、烦恼、苦难这些说法,极乐世界连这些概念名相都没有,更何况实实在在的痛苦烦恼呢?此世界中有的只是自然快乐的声音。所以这个佛国名叫极乐世界。”
(十八)超世希有
阿弥陀佛的极乐国中,所有众生的容貌都很微妙,超越世间常态,希世罕有,全都是一模一样的无差别相。但为了顺随习俗而让世人有所理解,所以才借天神和人众的概念相区别。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譬如,世间贫苦的乞丐,与帝王相比,他们的形体面貌是一样的吗?若用帝王去比转轮圣王,则帝王的面貌形体又比转轮圣王鄙陋多了。这就如同乞丐与帝王相比一样。转轮圣王虽威相在人中为第一,但比起忉利天王帝释来,又显得丑劣;假如让帝释去比第六天的天王,虽都是天王,但其间差别又何止千百倍。第六天王若与极乐国中的菩萨、声闻相比,其面貌颜色都相去甚远,又差了万亿倍。这些菩萨、声闻住的宫殿,穿的衣服,吃的饮食,都和欲界之顶的第六天王一样。至于他们的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的天人都不能与之相比。勉强相比,便要相差千百万亿甚至于不可计数的那么多倍。阿难,你应当知道,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由如此神秘的功德来装修严饰,所以是不可想象、难以言传的。”
(十九)受用具足
“再有,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是过去往生的,或是现在往生的,或是将来要往生的,都能得到如此妙好的色身:形态面貌端庄严肃,福德无以计量,智慧明了圆融,神通自在无碍。各种用具杂物,全都丰富充足。宫殿、衣服、香花、幡盖随其需求的意念而出现。若想吃东西时,七宝合成的钵器,自行来到面前,各种风味的饮食,自然在钵中盛满。美味佳肴,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去吃,只是看见这些饮食的色泽、闻到这些饮食的香味,意念中想到它的美好也就吃饱了。这些妙食能增长身体的力量而不会严生大小使的污秽。食后身心软柔,并不会使人贪求执著于这些妙味。就在这一视一闻之间,也就完成了吃饭这件事。饭后,美食尽都消失,到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又才出现。极乐净土中的饮食便是这样重复的。”
“又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千百万种神妙色彩,无不具备。这种神妙的衣裳服饰,也是随其所欲,自然显现,轻柔地附着在身上。”
“净土众生所居住的房宅,其形状和色调,都与居住者的形态颜色相协调,珠宝之网弥漫覆盖,其上悬挂着各种宝铃,装饰着各种奇妙珍异,上面的光明彩色,晃耀映饰,极尽庄严美丽。楼观栏杆,堂宇房阁,有时宽有时窄,有时方有时圆,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悬在虚空,有时落在平地,但都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根据众生的意想,在一念之中便出现在面前。没有想要而不能得的房屋。”
(二十)德风华雨
“其极乐世界,每到吃饭时间,自然吹拂起妙德之风。风吹拂在诸罗网以及众宝树上,发出微妙的声音。声音中自然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佛教道理,传送散布着万种温文尔雅的德香,无论是谁,只要闻到了这香味,便满心清净,尘劳污垢的杂念自然消除。这德风徐徐抚摸着众生的身体,使其安和调适,如同比丘进入灭尽禅定的那种感受。这德风又吹拂到七宝树林中,将天空飘落的妙花聚成了一堆一堆。落花五颜六色,遍满佛土。各种色彩的花根据颜色的不同自然聚在一处,所以虽然五颜六色而不杂乱。这些花办柔软光洁,如图如锦,脚踏走在上面,埋没衔面有四指深,随着脚一提起,那花办又还复为原来的样子。过了吃饭时间后,这些花办自然消失。大地上清净如初,天上重新下起新花雨。随着时令规律,循环往复,与前面描述的那种情况一再出现。像这样的花降花隐,一天之中要有六次之多。”
(二十一)宝莲佛光
“还有,那各种宝莲花布满整个极乐世界,无数的宝花衬着无数的叶。其花光明,有无数种颜色。青色的花放出青光,白色韵花放出白光,玄、黄、朱、紫的花,也都各具自身颜色放出相应的光来。又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装饰这些宝莲花;鲜花与珍宝斗艳,互映互饰,妙光耀目;超过日月。这妙莲花的数量无限,一眼望不到边际,或半由旬或一、二、三、四由旬,直至百千由旬;每一朵花中,放出三十六百千亿种光;每一种光中,显现三十六百千亿尊佛。这些佛都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美好庄萨;每一尊佛,又放射百千种光明,广为十方世界演说微妙佛法;诸佛如来,各各通过演说微妙法,要将众生安立于佛教的正道之上。”
(二十二)决证极果
“再有,阿难!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没有昏暗、火光、日月、星辰以及昼夜等现象,没有岁月、劫数等说法,还没有对家室的执著区别。在所有的地方,既没有名称概念等符号,也没有取舍分别的实际行为,只有清净之心生发的最无上的快乐。若有善男信女,或是过去往生极乐净土的,或是在将来往生极乐净土的,全都住于正定之聚,注定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是住于邪定聚或者不定聚,都不能完全明了建立往生极乐净土所必须的发菩提心,行甚深愿,持佛名号等等功德作用。”
(二十三)十方佛赞
“还有,阿难!东方如恒河中沙粒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中如恒河中沙粒那么多的佛,各现出象征其言说真实可信的广长舌相,放射出无量的光芒,说出了真实不虚的话语,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想象、难以表述的功德,南方、西方、北方如恒河之沙粒的那么多的世界里的一切佛,对阿弥陀佛的赞语亦同东方世界的佛一样。各个方向以及天上地下的,如恒河之中沙粒那么多的十方世界诸佛,他们对阿弥陀佛的赞语也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们一心要使其他世界的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的名号,生发清净之心,对阿弥陀佛忆念受持,皈依供养,乃至能发心愿并坚定不移相信往生一念,用所有的功德善根,执心回向众生,执意往生极乐佛国。这样修习的众生,便会得以随其行愿而往生,在最终修成正果的道路上永不退转,直至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的智慧。”
(二十四)三辈往生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说:“十方世界的诸天人民,其有决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致有三等人。其上等的往生者,舍弃家庭,抛弃物欲而作沙门,发求真理正道之心,一心一意地思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修行各种功德,以求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愿。此等众生,临到寿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天人圣众,便出现在的他面前,顷刻的功夫,其人即随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这人便从七宝池的莲花中自然化生。经此化生的人,智慧勇猛,神通自在。因此,阿难,若有众生想在今生今世就见阿弥陀佛的,应生发求真理正道之心,又应当专心持念西方极乐世界,积累功德善根,并且乐于以功德回施众生,使共同往生极乐世界。由此可以得见阿弥陀佛并得以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不退转的阿惟越致果位,直至得到最高佛位。
“其中等的往生者,虽然不能出家为沙门,大修功德。但他应当发求真理正道之心,一心一意地专心诵念阿弥陀佛名号,诸善功德中,随自己的能耐而修行,奉行斋戒纪律,建佛塔、造佛像,以饭食供养出家僧众,在佛殿前悬挂彩幡、燃烧灯烛、散花等等,虔心供养佛祖,在佛前焚香散花,以供佛享用,遥向佛国焚香以礼敬诸佛,又以这些功德回施众生,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人寿命终了之时,阿弥陀佛变化示现其妙好之身,光明相貌与真实无别,极乐世界的诸天人众前后围绕在这化身佛旁,出现在这人面前,接纳导引,即时便随阿弥陀佛的化身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得到不退转阿惟越致菩萨果位和正等正觉。但是这人的功德和智慧,则要略逊于上等的往生者。
“其下等的往生者,假使不能如中等的往生者一样行诸功德,也应当发求取真理正道之心,一心一意地专念阿弥陀佛名,对阿弥陀佛始终保持欢喜、信仰、爱乐、毫不怀疑的感情,诚心诚意地发愿,执意要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其人临终之时,便可梦见阿弥陀佛,亦能够得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但所得的功德智慧又略差于中等的往生者。如果有哪一个有生之属修习大乘菩萨道而没有专门修习净土业,以他的清净之心,向慕西方无量寿佛,然后称其名号念诵,从一遍念到十遍,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人听到甚深的法教,立即会生发信仰和理解,以至于获得一心专念阿弥陀佛的净心。如果他用这一心专念的净心,诵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个人临到命终之时,如同在梦中一样,见到阿弥陀佛接引。他也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果位并直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二十五)往生正因
“还有,阿难!若有善男信女,听说到这部《无量寿经》的经典,信受并且读诵,抄写下来供养,无论白天黑夜,一刻也不中断追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念,为此而发下求取真理正道之心,守持各种禁戒纪律,在心口意诸方面丝毫没有违犯。对有情众生行善作好事,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善根,全部无保留地回施给一切众生,使他们离苦而得安乐,并且使他们发心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并且追求他的极乐净土。这个人命终离开世间之时,便会有像佛一样的相貌,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好、真金色身等等庄严无不具备。都会出现在房舍宝刹之中,其人立即得听闻佛法而开悟,获得在修行佛道的路上永不退转的功夫。
“还有,阿难!如果有什么众生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不能在禅定等修习上有大进步,但他应完全守持经中戒律,尽自己的力量去作善事,即所谓的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说假话,五不说奉承话,六不恶语伤人,七不搬弄是非,八不贪得无厌,九不生气愤怒,十不痴心妄想。在这种前提下集中精力,白天思,晚上想,夜以继日地专心忆念那极乐世界中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和那清净刹土的种种庄严,坚决发心皈依,向佛虔心礼敬,悉心供养。这人在临终之时,便无须惊慌也不用恐怖,心里清醒明白而不颠倒迷乱,他已经得到了往生西方极乐净上的保证。”
“如果有的众生因有许多俗事缠绕,不能够离弃家庭,没有空闲来大修斋戒而达心境清净,那他应当一旦有空闲,便不失时机地端正心中思维,端正行为举止,绝弃物欲贪婪,抛弃得失忧患,慈善之心勇猛精进;不作憎怒忿恨,心中不生嫉妒;不当贪婪悭吝;不当中途返悔;不当心生狐疑;真诚孝顺父母,诚心诚意忠于国家;信守法律,持守佛经名言;确定相信前世行善后世得福的因果报应之理。至心奉持上面所说的各条,不得有所减损亏失,为了脱离生死苦海而深思熟虑,无论白天黑夜,时时忆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刹。根据各人善根,念佛十天十夜,甚至只在一天一夜中念诵而不停歇的,寿终之后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修行菩萨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都可得到不退转果位,在修习佛道之路上永不退转,皆可获得黄金色身,获得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而且,大家终当成佛,想到哪一方哪一个佛国去作佛都可以随心所欲。至于成佛之期,便要随其人努力的程度而有早晚的分别,但只要求道不停辍,都一定能够得以成佛,决不会违失其成佛之本愿而失望的。”
“阿难!由于这个往生法门能将这么多的实惠利益普施众生的缘故,那无量无数、不可想象、不可言说、没有等差的无边世界里的诸佛如来,都共同称赞无量寿佛所有的功德。”
(二十六)礼供听法
“还有,阿难!十方世界的诸多菩萨大众,为了想瞻仰礼拜极乐世界的无量寿佛,各人持香花、幢幡、宝盖,去到那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住处,恭敬地供养佛,听闻受持阿弥陀佛讲授的经法,宣传散布所闻的大道,称颂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在讲述了阿弥陀佛以及极乐世界的种种神奇妙好之后,世尊即刻说了一颂,以这偈颂称赞阿弥陀佛:
东方的众多佛刹;其数如同恒河沙;
数如恒沙菩萨众,前往礼拜无量寿。
东南西北与四维,连同上下共十方,
十方共怀恭敬心,奉诸珍宝作供养。
畅发和谐雅乐音,齐声赞叹最胜佛。
究竟通达神能慧,自在出入深法门,
众生若闻圣佛名,沾其法恩得安稳,
为得法利作供养,勤修勤习不懈怠,
眼常观察殊胜界,心常思议微妙境,
弥陀佛界普庄严,他方佛土不能比。
由此而生无上心,愿速成就大菩提。
无量世尊闻此愿,应时而现微笑容。
无量光明出金口,此光遍照十方国。
此光回绕至佛顶,回旋三圈入佛顶。
菩萨若能见此光,证得大觉不能位。
一时在场诸众生,相互称庆共欢喜。
佛出梵音如雷霆,八声妙畅美乐音,
十方世界来菩萨,我佛悉知其心愿。
凡有志求严净土,我当预记彼作佛。
彼得正觉观诸法,便知一切如幻梦。
彼有至愿定得成,定当得生我佛刹。
了知佛土亦影像,从此生出弘誓心,
专求究竟菩萨道,愿具诸种功德本。
修习圣种菩提行,受佛预记当作佛。
了知一切法性空,人空法空一切空。
知空回首求净土,专心要成弥陀国。
听闻佛法乐奉行,才能因此至清净,
成佛需向无量寿,从他受记成正觉,
无量无边殊胜刹,都是其佛本愿力。
菩萨闻名想往生,自己努力不退转,
菩萨兴发大誓愿,愿己佛国如同彼。
愿诸众生皆发誓,各各生出菩提心。
愿其能舍轮回身,愿己助其登彼岸。
惟愿奉事万亿佛,行教化至遍佛刹。
诸众听毕生欢喜,恭敬还至安养国。
(二十七)歌叹佛德
释迦牟尼佛对阿难说:“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仰承阿弥陀佛的神威之力,在享用一顿饭的时间内,往复于十方无边无际的佛国净土,供养这些佛国的诸多佛,供佛所需的花、香、幢、幡等供品,随其意念立即而至出现在手中。这些供品珍奇美妙,特殊非凡,不为世间所有,都是至心虔诚地奉献给诸佛及众菩萨的。他们若有洒下的花瓣,在空中便立即合成一巨花,花瓣向下,端顶浑圆周全,化成华盖,华盖放射百干种光,纷呈百千种色,每种色彩都放出异香,香气薰满空中。小的华盖有十由旬大,大的华盖是小华盖的一倍或者数倍,乃至于大到可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这些花缓缓下降,随着落下来的先后,依次化没,前花刚散,新花又降,若是没有重新撒下新的花办聚合成新花,前所撒下的花就不会落下。依然在空中悬浮。菩萨们于虚空之中合奏美妙天乐,微妙的音乐回荡在大虚空中,歌颂着佛的大功德。只需片刻的功夫,菩萨们又都回到极乐世界,全部集会于七宝讲堂。在这里,无量寿佛为他们广宣经教,演说妙法。无量寿佛的音声如此美好,菩萨们听闻教导后莫不欢欣鼓舞,自心开解,得悟圣道。每当这时,就有香风吹拂七宝树,发出五种音乐声。无数神妙之花也都随风四下散开,自然供养于佛。如此这样的妙景,在一切时间中反复不绝。”
“一切的诸天圣众,全都棒着百千种鲜花和妙香,奏出万种乐器,或唱歌,或舞蹈,都在一心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诸菩萨和翰之众。一切圣众前后往来,熙熙攘攘,怡悦欢乐。这都是因为无量寿佛本愿功德加被于众,同时也是诸圣众在过去世中曾至心供养过佛,其所积累的善根佛德延续下来,在极乐世界不缺损减少分毫而一一受报的缘故;是圣众善于修习、善于摄取、善于成就的缘故。”
(二十八)大士神光
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中的诸菩萨众,都能够完全洞察彻视,倾耳聆听八方上下过去现在一切事情。对其他世界的诸天人民以至于飞蝇爬虫之类的心意善恶、口所发言的或善或恶、欲言未言以及在什么时候能够度脱苦海等等问题,对在什么时候得道往生极乐世界等等问题,诸菩萨都全部能够预先知道了解。还有呢,西方极乐世界的诸声闻众,身上发出的光可以照亮一句之地;而菩萨的光明,可照亮方圆百由旬之地。有两个菩萨最为至尊。他们的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难问道:“这两个菩萨的名号叫什么呀?”
释迦牟尼佛答道:“一个叫观世音,一个叫大势至。这两个菩萨在娑婆世界修菩萨行。往生极乐世界时,便常侍在阿弥陀佛左右。他们若想去到十方无量佛国,随心所欲便能到达。现在他们居住在我们这娑婆世界,为十方人民作示范,教化人民求生净土。世间的善男信女若是有紧急危难恐怖之事,只要一心将生命托付给观世音菩萨的,无不立时得到解脱的。”
(二十九)愿力宏深
“还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中所有现在、未来的一切菩萨,都将最终努力达到“一生补处”的候补佛位。唯独除开那些发下宏大誓愿,自愿重入生死世间,为度群生,演讲佛法如狮子吼的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以誓愿为铠甲,身披铠甲出入五浊恶世,以修行宏深誓愿的功德而自行庄严。虽投生在五浊恶世,其示现出来的色身也同秽土众生一模一样,但他们从修行直至成为佛,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中。置生于现在生活的世界中,却知道过去将来的宿命。
“无量寿佛为了度脱十方世界诸众生类,使他们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使他们全都得涅盘,便使其修菩萨道让他们一一成佛。他们在成佛后,又都重回世间去教授众生,重回世间去度脱众生。新成之佛,复度众生,众生成佛,又度众生。如此辗转度脱,没有尽期,度人无量。因此,十方世界的声闻、菩萨、六道四生种种众生,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涅盘道,将要成佛的有情简直不可胜数。”
“西方极乐世界是寂静而圆融的整体,时时的质量都无增无减。往生者多,该国中人却不为此有所增加。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犹如大海,大海是众水之归宿。所有的江河湖泊中的水流,最终都进入海中。但这海洋中的水,难道会为此而有所增减吗?”
“八方上下的佛国世界无以计数,阿弥陀的佛国悠久遥远,国土广大无边,清净光明,美好庄严,众生快乐。在诸佛国之中是独一无二最好的。这都是阿弥陀佛原来当菩萨时修道求得大愿,于无量劫积累功德所形成的。无量寿佛以此恩德普施十方,这宇宙间各个角落无穷无极之地都得其恩泽。阿弥陀佛的功德可谓深广宏大,无可计量,难以说完。”
(菩萨修持第三十)
“再有,阿难!西方极乐世界中的一切菩萨,其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具足圆满。连诸佛所说的深秘玄奥的陀罗尼法,也都研究得彻底深透,无不明了洞达。这些菩萨善于调制身、口、意诸业,身心随顺柔软,深入于真实无误的正确智慧,没有一星半点烦恼(习气)残遗,依照阿弥陀佛教化,修行择法、精进、喜觉、念觉、猗觉、定觉、舍觉七种觉悟;修行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圣道;修行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等佛德五眼。照见诸法实相,洞达品类万物。‘肉眼’能见眼前世,作或善或恶的宿业择别;‘天眼”能见远近、前后、内外、上下种种色相,通达事物现象;‘法眼’能见众生欲性、心念及诸佛法,得究竟清净道;‘慧眼’能除相有相无,见到‘真空’不妄; ‘佛眼’总括以上四眼,具足诸功能,了诸法实性而不起分别。
“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具有最高的雄辩才能,自在圆融而无有障碍,善于知晓一切众生根性与好恶,随其机宜、契机说法。所说之法诚恳真实,深入于义理而浅出于趣味,济度诸有情众生。演讲宣说真正道法:无假有之相,无造作之为,无烦恼之缚,无涅盘之想,无法界理体诸分别,远离有无执着的颠倒。
“极乐世界诸大菩萨对于所受用之物,都不摄取,遍游十方佛国世界,无净土之爱,也无秽土之厌;无所希求,其至也没有不希求的念头;也没有你我之分,更无亲疏恩怨的计较。为什么呢?是因为极乐世界的诸菩萨,对于一切众生都用大慈悲心去使他们受益。诸大菩萨舍离了一切的执著,成就了无量无数的功德,以圆融通达之佛智慧,解知万法。把握了四谛之真理,以语言概念作‘方便’教化,并不沉溺或自娱在自己的雄辩而流畅的语言中,而欢喜追求四谛道理的真实意义。
“菩萨们了解世间一切事物现象,全是不可得的‘空寂’本性;无论就自身五蕴和合而生的苦果言,还是就与生俱来的烦恼障言,都已经泯除无遗。因此而修行涅盘断尽身体的和无始无明的烦恼,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迷界生死中,勤奋修习佛的平等宝智,探究成佛的唯一正确道路,从而达到涅盘彼岸。他们断除‘怀疑’之束缚,证无所得的空慧,用方便权宜之智,增长了知三乘权化之法。佛法智慧非他们从外面而得,实是从他们心中自然生出,连他们成佛的至上觉悟,也是由他们心中自然生出而不是由别人所加给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