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写得好费劲啊,有些退却的念头了,什么原因呢?从自己心上求。心没有静下来,就沉不到书里,自然感受不深刻,感受不深刻硬写,凑字数,挤牙膏,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人的天性是趋易避难,所以就想退却了。越是在这个关口,越要用功,越要调设此心,回到正道上来。
今天学习的是《徐爱录》内容不多,就两节。讲了阳明先生重要的理论:心即理。徐爱的问题是,至善只求诸心,天下事事物物那么多,怎么能求尽呢?阳明先生说,天下无论多少事,多少理,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这时,徐爱又问,比如我们倡导仁爱孝信,期间有许多理,恐怕不察不行吧。阳明先生说,比如侍父,难道还要从父上求个孝的理。理不在父亲身上,在我心里。只要我内心深爱父亲,就自然知道冬温夏清的理。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所以我们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就是了。这心是根,其他的条目是枝叶。这里举的例子,都是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那么求学问是不是也是如此呢?我想也是如此,求学不是只是在外面找,还需要心的参与,在上一节中,知行合一,就是说的这点。知相当于心,行相当于理。无论什么研究,没有脱离心,脱离情感,没有心的投入,就没有一切的发明创造。当你不为私欲去投入到一项事业中的时候,没有不成功的。这样看来,心即理适用于一切。
觉着第五节和第四节是重复的。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
新学姐分享了昨天的一件事,来进行反思。昨天回老家,参加了一位长者的生日宴会,那位长者在席上提到新学姐曾给他买鞋子的事,学姐说,她怎么也想不起来。因为当时送东西纯粹就是为了让别人说自己懂礼,是存有私心的。而今天进步了些,就昨天很晚了还要去那个长者哪里,放到以往肯定会着急焦虑,可是昨天很平静,并和长者聊了会天。我听了新学姐分享,特别赞叹,我曾经也和学姐一样,为了捞个好名声而去做事,可是到了现在尽管有了觉察,但还不能很好地改进。就刚刚一幕就让我很感动,刚才瑞美学姐进会议室时,我们已经开始了,一进来新学姐就发现了,问她能不能读,耐心地告诉瑞美学姐读到哪里等等。从她平静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她的爱。我现在达不到这些的。要继续努力。
敏学姐分享了她教育孩子方面困惑。回到今天的主题上,叩问内心:我真的爱孩子吗?我是以一颗无私之心爱孩子吗?
上午回老家,一看到妈妈的状况,内心就有些烦,当觉察到这些时,我告诉自己,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世界,努力让心平静下来,去掉自己私欲,结果一天下来,家里人都挺平静。这是今天学习的应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