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还是一名小愤青时,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大意)“十年浩劫之后,让中国人失去了信仰,所以现在社会越来越道德沦丧了。”,当时深以为然,还自怜着要去哪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以便安生于世。但【信仰】只是一个标签,任何能让人相信并为之奋斗的,都是【信仰】,宗教及道义文化是一种,物质主义是一种,技术主义是一种,趋利主义也是一种......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人都会有【信仰】,这份【信仰】是支撑每个人度过生活中无法把握的黑暗时期的力量。以前世界变化得很慢,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可以用一种信仰维系着短暂的寿命生活,如今世界的发展节奏日新月异,单一信仰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单薄,宗教需要不断更新教义以应对和解释时刻发展着的世界所出现的新事物,物质和技术的代代更迭总是能轻易推翻上一代所建立的影响力,处在【信仰】标签之下的任何内容,“除非他们能跟上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的不发,除非他们能按照他们的形象去重新创造、描绘、组织这个世界——否则,他们的时代总有一天也会结束”,为什么这里会用【他们】呢?在《美国众神》中,只要人们相信着某事物,并为其贡献出血/时间/爱/祈祷(其一即可),便会创造出该事物对应的神种。把信仰拟人化,并以公路故事的形式将旧时代宗教和道义的神种与新时代物质和技术的神种加以情节性对抗,真是非常有趣的魔幻大作。忽然想起曾有人打趣着说过,如果没法把事情说明白,那就拟人化吧,人和人之间总是有着不同程度的同理心和莫名的代入感。
-------------------------------
你信仰着什么,你便是什么
人们因追求而【信仰】,而【信仰】又反过来给人们追求的力量,因【信仰】产生的能量闭环,其中的一个作用元素,便是思想滤镜。我一直觉得思想滤镜是个蛮可怕的东西,因为每个人基于【信仰】之下的思想,是会倾向于听和看符合自己观念价值的,即使所谓讨论,也是处在双方彼此都认可的观念层级之中,而一旦双方的价值导向和观念层级不同,便会出现无法沟通的鸿沟,例如或是谈论的事情不在一个层面,或是谈论的事情不是同一个东西......而科技智能算法的发展更是加剧了人们的倾向性圈层化,于是“只要你把某件事视为完全不可能,这件事就会从你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以及“任何人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是私人性质的,属于他一个人所有......所以,所谓亲眼所见,其实全都是不确定的。”
在世界上,人们赖以生存的是感知力:视觉、触觉和记忆。而【信仰】是会不断改变感知力的,人们在感知力的引导下不断前行,于是逐渐地,原本应是属于方法论的【信仰】,成了世界观。所想即所见,所见即所得,所得即所信。这也是《秘密》贯穿始终的一个核心观点。
-------------------------------
原本并没有神,因为有你,便有了神
一直觉得自己是物质主义者,然而这并不妨碍我在内心困扰时去寺庙烧香拜佛求个安心,顺便祈求一下家人身体健康事事顺利。神明存在吗?“他们存在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他们必须存在。”,《美国众神》给了一个新的创造“神”存在的方法——当人们因其而奉献时间,或爱,或鲜血,或祈祷,则其成为了“神”,人们因【信仰】而创造出神,在古今中外的各种神祭中,以鲜血最表诚意,而人血则是血中之贵,因人而创造的神以人为食,最能从中汲取到强大的力量。而当人们因变化而遗忘或更换了【信仰】,不再为其献以时间、以爱、以鲜血,那原本的神就不存在了,新的【信仰】会产生新神,而旧神则只能以为数不多的献祭品为食苟延残喘。
有一本书叫《与神对话》,里面关于神与人的设定和《美国众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神便是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神进行自我认识的分体,如果没有非神,则也没有神,神因非神的存在才能认知自身的存在。人,就是神成为非神进行经历体验“何为神”的造物。死亡,是回归神的本体,并是下一段非神体验的开始。
-------------------------------
在《秘密》《与神对话》《美国众神》这些书中,都把人思想进行了神化,或许皆因世上所有可见可闻的思想,都因人的头脑而生。
只要人的思想仍在,神性便将永存。
我们即是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