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方传统文化背景下,我们总是不是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更多的时候,我们相信含蓄与委婉是一种美德,所以,我们常常为了顾全大局或者维持表面的平和关系,从而压抑自己的情感。殊不知,这种压抑并不是最健康的处理情绪的方式。
日积月累的不满,就如同涓涓细流,最后汇成江河,如果不及时疏浚,迟早有溃堤的风险。
每一场情绪的爆发,往往不仅仅是由于当下的导火索,而是过往点点滴滴的积怨的一次性喷发,如同火山。
可是,或许有人会问,如果每当我有不满情绪的时候,就立刻表达出来,那么人际关系中岂不是充满了频繁的抱怨和指责?直截了当地表达情绪,真的好吗?
其实,我们可以表达愤怒,但是不一定要愤怒地去表达;我们可以表达忧伤,但不一定要带着怨气去诉说。
在我们的抱怨背后,一定是有着未被满足的需求。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之后,更要理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可以向对方说出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但不需要带着抱怨和指责。
如果只有抱怨和指责,沟通双方就会对峙起来,开始翻旧账,细数着对方的“劣迹”,以证明自己施加给对方的评判是正确的。
可是,这有什么意义呢?即使赢得了一场争吵,我们会赢得更融洽的关系和更舒服的个人体验吗?我们的需求会在战争中得到满足吗?
显然不能。
当我们洞察到自己抱怨背后的需求,就应将满足需求作为沟通的目标,明确了目标之后,才不容易将沟通变成一场肆意泛滥的争吵。
如果妻子向先生抱怨——“你怎么又这么晚回家?一年到头加班,从来不会为家里的事情操点心!嫁给你,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面对妻子的抱怨,先生的心里会好受吗?加班挣钱还遭受这样的指责,先生或许也会觉得委屈吧。笼罩在委屈和不快的阴云之下,先生或许很难去挖掘妻子的内在需求,这场沟通有可能以双方的不悦而告终。
妻子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呢?她是希望先生早点回家,全家人一起吃晚饭吗?还是希望先生可以早点回家为她分担家务?抑或是希望先生可以陪她一起散步、逛街、看电影呢?
如果妻子可以试着将以上抱怨的语句,换成表达情感和需求的语句,妻子可以说:“你这周已经加了三天班了,你晚上不在家我感到很孤独,明天如果公司不忙的话,你能不能早点回家,我们一起吃晚饭,然后你陪我去公园散散步,你看可以吗?”
那么,妻子变换了讲话方式之后,夫妻沟通的氛围会不会发生变化呢?先生可以明确领会到妻子的需求,也会感受到自己在妻子心中的重要性,他也明白自己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至于妻子提出的请求,先生如果工作允许,也许会及时满足,也许要延迟满足,也许的确难以满足,但是,至少他会记下这件事情,至少这场沟通朝着明确的目标迈进了一小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