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外部经济环境不好,销售业绩普遍下滑不少,很多企业开始减人。但减人是否增效,还需要打个问号。
很多年了,看到身边的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业绩扩张的时候不停地加人,业绩不好的时候拼命减人,不论是业绩好还是不好,到年底盘点的时候都没有多少利润(基本就在亏损的边缘上)。
没有多少利润,就意味着企业没有实力扩大规模,如果常年在原地打转,没有积累,再遇到年景不好,很可能就会撑不过去。
多少业绩配多少人员,很多企业是没计划的。
经济扩张期,订单多,忙不过来,各个部门都喊着要人,否则交付不了。结果就是扩张的红利很快被快速膨胀的人工稀释掉。
经济收缩期,突然发现承担不了高昂的人工成本,开始缩减人员。大部分情况下是一刀切,此时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肯定大受影响,不小心就陷入恶性循环,从此一路下坡。
很多公司年底也都做预算,人工成本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大部分也都是就数字列数字,并不分析数字背后的意义以及这些人力资源能增加多少附加值。
其实人员配置是有讲究的,以普通制造业为例,如果目标年产值1亿、人均年产值100万,需要100人左右。
生产型人员与非生产型人员配置比例一般是7:3(或是8:2或是6:4),需要生产型人员70人左右。生产型人员的平均人均直接产值大概需要近150万,才能做到全公司的人均产值100万。
3—5人就能成小组是个小团队,5—8人可以承担相对复杂的项目,都可以是最小单元。
100人左右的企业,大概会有20—30个左右的最小单元,这些最小单元需要协同、配合,大家都是在同一个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发力。
最关键的是这些最小单元的啮合度,啮合度越好,效率越高,利润和现金流也越好。
所以要想改变常年在亏损边缘徘徊的现状,一定是从用人开始,抓人效、抓最小单元的啮合度(这个是有周期效应的,不是立竿见影马上看到效果的)。
财务并不直接参与与人相关的具体事务,但从人工成本和人效的角度来说,财务是可以参与一些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政策制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