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有害APP侵入学校,教育部急发文授家长网址过滤对策

有害APP侵入学校,教育部急发文授家长网址过滤对策

作者: 天空的风1 | 来源:发表于2019-01-23 22:19 被阅读0次

这样的APP,你敢让孩子用吗!社区圈充斥着女生吊带性感晒照,榜单上最突出的是游戏排名,还有各种收费项目及广告......或许很难想象,这些竟然是学生APP,它们侵入校园,变现过程乱象丛生,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引得家长老师们怨声载道,幸而现在教育部终于出手整治了。

 

 

清查校园APP乱象 太辣眼睛

 

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排查,凡发现包含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等内容及链接,或利用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应试教育手段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

此前,有媒体就对30多家热门K12教育应用做了抽查,对教师资质、隐私安全、内容审核、版权各方面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不容乐观,在测评的对象中,多数教学师资没做好公示,曾被多次明令禁止的奥数等超纲内容仍在多个作业应用里可搜索到。

最为严重的是,不同程度出现软色情和游戏化现象,甚至有借贷广告堂而皇之出现在推荐位,例如学习宝、天天练就有大尺度的未成年人亲吻自拍照。另一方面,在内容安全审核保护方面,抽样中仅有格雷盒子提供了网址过滤、家长陪伴监督的特殊功能设计。

另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通知》除了明确了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对进校园的APP的审查与监管责任,提出坚决杜绝有害APP侵蚀校园。但对于学生能否使用APP的问题,并没有在做一刀切。而是提出建立完整的监管、审查、监护链条,形成使用健康APP的长效机制,这当中调动父母尽到监护职责就是一个关键点。

当前,被舆论质疑的APP进校园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毒”,指有的APP本身存在违法违规问题。其背后的问题是,有关部门对APP开发、运营商监管不力;二是“泛滥”,是指APP名目繁多、鱼龙混杂,以帮助学生学习与教育信息化为名大举进入校园,其背后的问题是,学校对信息化一拥而上,没有严格审查APP的内容。三是“无监护”,是指学生在使用APP时,家长没有或很难尽到监护职责,学校也不查看APP更新,有的APP运营商盯着这一漏洞,就用低俗内容引诱学生在使用学习APP时花钱玩游戏,学生表面上在用APP学习,实际却在APP上玩游戏。

不做一刀切如何对学生APP差异管理

 

显然,在信息技术与个人学习成长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全部禁止APP进校园并不现实,针对问题,如何建立使用管理长效机制?进而在安全的使用前提下发挥好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增益作用?回到好这两个实践题,才是解题关键。

那该如何?据了解,一些学校会邀请科任老师和家长组成专家委员会,对打算使用引进的学习类APP进行通报、演示、考核,严格审查其中内容及功能。这样做为APP进入校园提高了门槛,能筛选掉一批粗制滥造的应用。但这一方法也存在缺陷,因为审查考核毕竟是由人主导,这样一来专业度和评判标准难有公允,同时受限于人的精力不可能时刻确保对内容安全的审查监督,这可能给不法的APP以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另一种以AI顶替人力的学生上网安全方案正崭露头角。在湖南、广东、福建多地学校,都广泛使用学生绿色上网APP格雷盒子,凭借出色的安全技术、AI网址过滤以及离线鉴黄等专利,建起多重的安全屏障。它还为家长远程监督陪伴提供便利,例如学生安装新应用需经家长确认,家长可查看学生上网行为报告以适时提供引导帮助。通过把守住学生上网入口的安全,做到了全局的守护。也由此例可见,差异化监督管理学生APP,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其实,这次教育部《通知》更多是强调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协作的观念。因为学生APP出现的场景是班级、校园,也可能是家里、路上、随时随地。因而要真正杜绝有害APP伤害学生,不当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家长在学生使用APP时,要切实尽到监护责任,采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APP的习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害APP侵入学校,教育部急发文授家长网址过滤对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aqe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