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当你无聊的时候,会在想什么,如何度过无聊的时光,还是什么都不想直接行动了呢?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无聊这件事本身,有这么一个叫王小圈的作家,她把有趣写成了一本书《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如果你想寻找不同的观点,相信本书对你有启发。
01无聊是一种特权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无聊。叔本华认为无聊源自“丰裕和安定”,属于“上流社会”。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下层社会也有了“丰裕和安定”,无聊的人便多了。
当你无聊的时候,你至少是有以下特点的:
有足够智力————————————一个儿童可以玩一块木头一整天,始终保持高度兴趣,而成年人就会觉得这很无聊。
有足够视野————————————一个终生在桃花源里的农妇会觉得现世安稳岁月静好,一个大都市花花世界打拼的年轻人却觉得寂寞空虚冷,因为前者所见如斯,所得如斯,而后者所见的是天上人间,所得的却只是出租房单人间。
有足够时间————————————在古代,无聊只算一种贵族病,普通人一年到头艰辛劳碌,主要负责“痛苦”,没多少思考无聊有聊的机会。感谢8小时工作制,虽然现代一样有自称“加班狗”的大忙人无暇顾及无聊的情绪,但又多多少少有些人可以在下班、上厕所、抽烟、睡前的碎片时间思考人生。
有足够思想深度————————————周星驰版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唐伯虎才高八斗,却觉得日子过得兴味索然。而他的八位太太每日开两桌麻将,忙碌充实得很。
还是有有足够个人空间————————————随着大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大,后果之一便是“容易有孤独感”——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孤岛与孤岛之间缺乏深层次的沟通交流,更易无聊。
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无聊也挺高大上的。
02有趣是个什么东西
在作者看来,
“有趣”作为interested解读,自我审视的视角中:我是否对生活有兴趣?
所以有趣于个人而言,是对生活有兴趣。但是要获得自己对生活的认可,最容易,也最难。说容易,是因为自己只有一个视角,不像他者视角千人千面。
说难,是因为随着自身见识的提高,会对生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满足一个不断变化的自己,必须付出更多。
说人话就是:
你的思想觉悟进步了,所以对自己生活认可的兴趣会不断变化。
“有趣”作为interesting解读,他者观察的视角中:在他人眼里,我是否有趣?
在他者观察的视角中,往往乐于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趣,却很少能明确定义到底什么叫作有趣。
但是作者找到的一些结论:
本质上,“有趣”是一场令人愉悦的意外,是一种无关功利的惊喜。首先,有趣是一种意外。别人认为你本应该是这样的,而你不是。其次,有趣是一种愉悦感。
带来愉快的意外感,让人觉得“有趣”。
1.我不知道你是这样啊!
金圣叹,堪称弹幕界的始祖,砍头前的最后一刻,他说下了遗言“豆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滋味”,不按常理出牌,把人生悲剧画上最后一抹黑色冷幽默。
2.我知道你原来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你“这样”到这种程度。
还是举例林黛玉:我知道探花的女儿敏感细腻伤春悲秋,但是我真不知道你能伤春悲秋到这个程度,赏花也就罢了,还要葬花。
03有趣的作用
“有趣”是一种人格魅力,也是一种技能,也是各种能力在人格魅力上的外显,是知识储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感知力、鉴赏力、想象创新能力等组合作用下的产物。
“有趣”是一种态度,它需要我们有同理心,即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它还需要我们有个人特质,个人特质简单说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例如——有爱好,有特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会让我们有特点,有辨识度。
04终极有趣——精神世界的创造与维护
一个有趣的人,他有自己的世界,自洽而宏大,辉煌而深厚。他不是走进你的世界,而是为你打开一扇窗去参观他的世界。
我们的三观是如何被确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合称三观。如果把三观细分,则又有政治观、宗教观、审美观、家庭观、消费观等,很多时候,三观只是人的精神世界中观念的简单统称。
我们每个人的三观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维度,这些特质构成一个人的笼统的三观并外化为行动:比如小明热爱祖国、不买奢侈品、喜欢吃咸豆浆、信中医、支持转基因食品、买正版电子书、穿盗版鞋,等等。
仔细推导我们的三观由来,我们会发现一些细思极恐的秘密:
作者先定义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一张白纸。
然后父母会教你说话,教你最初的三观。然后你上学,接触课本,和同学老师说话,开始看电视看报纸看书,从更多的渠道接触这个世界。这些信息和你从父母那里接受的三观会有重叠、有矛盾,于是你不得不开始自主选择,选择你认为对的信息并接受,同时扔掉你觉得不对的。就像吃饭长肉一样,随着信息的接受、消化,这些信息每天被你吃下去,最后会坚固地成为你三观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你父母的三观哪里来的,电视报纸的三观哪里来的?其他的渠道的三观又是哪里来的?
你的三观,来自父母,来自周围的人,来自媒体。
那么父母和周围的人,三观来自哪里?
来自他们的父母和他们周围的人,以及媒体。
那么他们的父母和他们周围的人的三观来自哪里?
来自他们的父母的父母和他们周围的人的周围的人,以及媒体。
……
这个问题最后可以来一个泰勒展开式。
然后求导可得,大量的三观的根源来自媒体。这个媒体是广义的媒体,可以是电视广播,可以是村口大喇叭,可以是宗族族长,可以是部落巫师。不同的是媒体的传达方式,相同的是媒体背后的操控者——人。
有人就有江湖,有江湖就全是套路。
是的,我们的三观不可避免的嵌入了人们的思想,从长远的角度看,我们的三观正如在生理上一样,我们每七年将自身细胞(除脑细胞外)全部换掉,然后我们每七年就是另外一个人。你就是你,但你也不是你了。
但是我们的三观还是会趋于成熟,但仅仅是趋于成熟,就如我们身体会发育成年一样,只是稳定之中会汲取养分,继续变化。
什么叫成熟?身体上的成熟,是身体发育完全,器官功能趋于稳定;精神上的成熟,则是一个人的三观趋于完整,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趋于稳定。
人的三观世界,是一座小小的城。有的城高楼广厦、八级抗震、风雨不侵;有的城破屋草房、风雨飘摇、一戳就倒。人成熟的过程,就是城市基建的过程。有的城市规划得当,地基稳固,造得慢造得牢;有的城造着造着,突然一场大火,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如果拥有更为坚固的三观世界,意味着人对世界拥有更为稳定的观察,拥有更为稳定的观点和意见。这会让人显得更为成熟。
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每个人都在发声,每个人都是媒体。既然听到的是人的声音,那声音里必然就包含了人的意图。而我们已经很难从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中得知背后的意图。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放眼看去,意识形态裹挟背后的动机滚滚而下,身在其中你我皆不能幸免。正面看着是笑脸,背后看都是利益诉求。如果放眼所见皆是幻象,那在这虚幻中沉浮的你我何以不为人圈套,何以构建真实的三观?
书中作者的回答是:建立坚定而又自洽的精神世界,需要的是“思考”,而不仅仅是“体验”。一个人的三观,是在外界大量“阅读”和“体验”下,通过思考获得的。由于阅读和体验的制造者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套路,我们的思考深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三观的深度和自洽度,最终形成一个人“有趣”与否的根基。
05有趣的社会区分
大众化的“有趣”服务大众,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比如商业电影、畅销书、流行音乐;
小众化的“有趣”服务一小批人,比如冷门电影、冷门书、小众音乐;
客制化的有趣只服务一个人。
ps:(客制化(customize),就是“定制化”的另一种翻译,相当于“自定义”。客制化词源于港台,大陆不经常使用。)
如果你想要最好的“有趣”,那就是以上三者的差集。
总结
重申“如何成为有趣的人?”这个“有趣”有两个议题:
作为interested解读,即“我认为活着挺有趣,我对生活感兴趣”。
作为interesting解读,即“我让人觉得我有趣,别人对我产生兴趣”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第二个议题,但在第一个议题面前,第二个议题就会灰飞烟灭。作者写了那么多第二个议题,只是因为社交中的人的确需要这个议题。但第一个议题,才是生活真正的意义。
如果想成为有趣的人,我们可以先认识一下有趣的对立,无聊是怎样的产生的,无聊是一种特权,它需要我们有足够智力、视野、时间、思想深度、个人空间。所以不要太焦虑,有时间无聊的人啊,都是“特权”阶级。
如果你想要的“有趣”是interesting,
那我们可以找大众的“有趣”,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和爱好,构建属于我们的世界。甚至于把这些“有趣”的事嵌入我们三观。为你喜欢的人打开一扇窗去参观属于你的世界。
如果你想要的“有趣”是interested,
那也很好的,去发现自己的爱好,察觉自己认可的生活的兴趣,然后好好去享受,去构建属于你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