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2章

《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2章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09-20 07:14 被阅读0次

    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2章,先恭诵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白话译文】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强加给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强加给别人。”孔子说:“赐呀,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内涵理解】《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曾经向孔子请问,有没有一个字是他能够终生奉行的?孔子就教他“恕”,宽恕的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己心,别人的心和我的心是一样的,要代人着想,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别人,这是恕道。根据李炳南先生的《雪公讲要》,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内涵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既然一样,为什么孔子还要说“非尔所及也”?

    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才生,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很有造诣,有人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首富,想想我们今天还有什么事,是一个通达政治、口才一流的首富做不到的呢?可是面对自己不愿意的事,不想施加给别人这样的事,夫子却说子贡做不到。下面试着从两个方面揣摩孔子的心意

    1.境界太高,遥不可及。

    《雪公讲要》中指出:“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及,仁可知矣。”子贡讲的这个境界很高,与“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一样,是仁的境界。孔子认为三千弟子只有颜回达到仁的境界,可以“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贡和其他弟子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一天或者一个月达到仁。也有人曾夸赞孔子“仁”,孔子推掉了,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现在子贡比较自负,以为自己达到了,有点轻言妄谈,孔子就批评他,你根本没有达到“仁”这个境界,“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及”,恕道,大贤人都难以达到,你还差得很远,何况是仁呢?仁比恕又高一层,仁道是儒家追求的圣人境界。孔子说这个话是警醒弟子,也是引导子贡向恕道进修,向仁的境界提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总是希望能够帮助弟子提升心意,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日本有一位禅师,法号白隐。他修行很高深,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女儿的肚子突然大了起来,父母非常生气,马上威逼追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儿说是“白隐禅师”。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找到禅师,说了很多难听的话。可是,禅师并没有生气,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是这样啊。”等孩子出生,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禅师。这件事情给寺院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也使禅师的名誉扫地,但他泰然处之,想方设法照顾好孩子。后来,孩子的妈妈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孩子的生父是另外一位年轻人。她的父母立刻带她来到寺院,向白隐禅师道歉,请求他的原谅,并要带走孩子,为他挽回声誉。白隐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没有训斥他们。只是在交还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是这样啊。”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真正达到仁的境界,“恕”即使有,也只像一阵云烟一样随风而散。

    2.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真正的恕,是对自己的要求,如果用来要求别人,是“非尔所及也”,这是不可能的,反而会增加痛苦和无奈。我们可以约束自己,不给别人不要的东西,但是我们怎么可能控制别人,不把痛苦施加给我们呢?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不如意之事,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去找人理论吗?再不行就以牙还牙?孔门之教,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道德修养的准则,儒家认为应该用于调伏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先来改变和提升自己,再去影响和帮助别人。子贡在这里希望他人的改善,来找寻自己快乐的出路,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改变不了别人。这个道理呢,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面对生活时,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改变,往往认为别人的言行,伤害了我,给我带来痛苦,所以必须是对方改变,才能平息我们的伤痛,是这样吗?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篇》),实行仁德在于自己,哪在于别人呀?为什么要把提高生命品质的主动权让给别人呢?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有一块名扬全球的墓碑,上面的碑文深深震撼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这个碑文是这样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要想改变世界,你必须从改变你自己开始。要想撬动世界,你必须把支点选在自己的心灵上。

    【行仁之方】

    清代著名学者程瑶田在《论学小记·进德篇》中说,“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说到仁恕,仁是讲我们的德,恕是行仁之方,我们要力行仁这个德行,用什么方法?用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恕道,全世界所有宗教都把它作为黄金法则,因为每一个宗教里面都有讲这个教诲。证明孔子说的恕道,不是只有儒家才讲,它是世界共同的黄金法则。程瑶田又说:“尧舜之仁,终身恕焉而已矣。”尧舜为什么能成就仁道?他就是终生行恕,他就能达到,所以恕是行仁之方,落实就在恕道。熟悉大舜故事的人都知道,真正落实了恕道,表面上是自己宽恕了别人,其实是自己享受到安祥宁静的喜悦,命运也随之彻底改变。

    在写稿之际,正好看到新闻中说,美国宣布彻底撤出阿富汗。2001年开始,美国强行把“美式民主”强加给阿富汗,在战略层面却从未考虑过阿富汗的国家福祉,完全不顾及阿富汗民众对社会稳定与生存发展的基本诉求,美国入侵阿富汗及长期驻军不仅给阿富汗带来了巨大伤害,美国自身也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并付诸惨重代价。结果20年来,共有2461名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死亡,超过2万名美军受伤,耗资2万多亿美元,而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与美国霸权主义相对应的是,中国政府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的五项外交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并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是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这是国家、团队和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原则。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子贡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论语·卫灵公》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曾经向孔子请问,有没有一个字是他能够终生奉行的?孔子就教他“恕”,宽恕的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己心,别人的心和我的心是一样的,要代人着想,我们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强加给别人,这是恕道。根据李炳南先生的《雪公讲要》,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内涵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

    2.为什么孔子说子贡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子贡是孔门言语科高才生,在政治、经济方面也很有造诣,有人甚至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首富,想想我们今天还有什么事,是一个通达政治、口才一流的首富做不到的呢?可是面对自己不愿意的事,不想施加给别人这样的事,夫子却说子贡做不到。下面试着从两个方面揣摩孔子的心意。

    1).境界太高,遥不可及。

    《雪公讲要》中指出:“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及,仁可知矣。”子贡讲的这个境界很高,与“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篇》)一样,是仁的境界。孔子认为三千弟子只有颜回达到仁的境界,可以“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贡和其他弟子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一天或者一个月达到仁。也有人曾夸赞孔子“仁”,孔子推掉了,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现在子贡比较自负,以为自己达到了,有点轻言妄谈,孔子就批评他,你根本没有达到“仁”这个境界,“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及”,恕道,大贤人都难以达到,你还差得很远,何况是仁呢?仁比恕又高一层,仁道是儒家追求的圣人境界。孔子说这个话是警醒弟子,也是引导子贡向恕道进修,向仁的境界提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总是希望能够帮助弟子提升心意,从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2).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真正的恕,是对自己的要求,如果用来要求别人,是“非尔所及也”,这是不可能的,反而会增加痛苦和无奈。我们可以约束自己,不给别人不要的东西,但是我们怎么可能控制别人,不把痛苦施加给我们呢?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别人强加给我们的不如意之事,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去找人理论吗?再不行就以牙还牙?孔门之教,强调“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道德修养的准则,儒家认为应该用于调伏自己,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先来改变和提升自己,再去影响和帮助别人。子贡在这里希望他人的改善,来找寻自己快乐的出路,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改变不了别人。这个道理呢,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面对生活时,我们总是希望别人改变,往往认为别人的言行,伤害了我,给我带来痛苦,所以必须是对方改变,才能平息我们的伤痛,是这样吗?孔子曾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在生活中是怎么践行的?

    清代著名学者程瑶田在《论学小记·进德篇》中说,“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说到仁恕,仁是讲我们的德,恕是行仁之方,我们要力行仁这个德行,用什么方法?用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恕道,全世界所有宗教都把它作为黄金法则,因为每一个宗教里面都有讲这个教诲。证明孔子说的恕道,不是只有儒家才讲,它是世界共同的黄金法则。程瑶田又说:“尧舜之仁,终身恕焉而已矣。”尧舜为什么能成就仁道?他就是终生行恕,他就能达到,所以恕是行仁之方,落实就在恕道。熟悉大舜故事的人都知道,真正落实了恕道,表面上是自己宽恕了别人,其实是自己享受到安祥宁静的喜悦,命运也随之彻底改变。

    与古圣先贤对照,自己在此方面差十万八千里,需要时时以他们为榜样,照见提升自己仁恕的功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公冶长第五》第12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dm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