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二:童年和青少年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二:童年和青少年

作者: 申公鲍 | 来源:发表于2017-08-29 14:49 被阅读0次

    早期生活中被爱的感觉是抵御不安全感和缺失感的最好的保护措施。

    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能够很好的与人交往,并关注他人所需,这是所谓的与他人相互依存。

    如果你是一个自主的人,你的行为就无须受别人是否支持和赞同的影响,同时你会对别人的需求很敏感,你能够有效的满足自己的日常需求,你会在需要时向他人寻求帮助,也会给别人提供支持。总之,你既有能力独自行走,也愿意与他人同行。因为你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协调的非常好。虽然你关注自我需求的满足,但你绝不会为此而伤害周围的人。你很清楚你的行为会带给别人怎样的影响,因此你会考虑自我发展的同时顾及别人的感受。健康的人际关系需要你不断提升自我而关注他人的幸福。

    获取个人自主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你关于性别角色、工作、身体、爱、亲密关系、性、孤独、生命意义等观点,最初都受到你的原生家庭、你的文化背景以及你早期所做的一些决定的影响。人格发展需要毕生的努力,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挑战,因此成长和改变也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一、人格发展阶段:预览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里,我们都面临着要在自我与我们所处的社会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生物、心理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他的模型为理解下面的这些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的趋势、每个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关键需求及其是否能够得到满足、每个阶段作出选择的可能性、重要转折点或发展为集、会导致人格冲突的缺陷性人格发展的起源等。

    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被解决的危机。他认为危机可以成为生活中的转折点,在这一刻你可能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也可能后退。在这些关键时刻,如果我们成功的解决了矛盾,就可以前行;反之,我们就可能会暂时停滞在这一刻。我们在每个阶段做出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

    二、人生最初六年的影响

    你可能会疑惑,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人生最初六年的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在接待来访者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早期经历的确会影响成年人的综合能力和行为。许多童年时的经历对他们的现状和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你根据自己年少时的经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那么后来你依然很可能根据这些错误结论来行事。如果你在孩提时对自己说:“我怎么做爸爸都不满意”,那么在你长大之后,你会认为你永远无法满足那些对你来讲很重要的人的期许。比方说,如果你在上学前被离异的父母遗弃,成年后你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你很可能还会感到怀疑和恐惧。早期行为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未来,我们对未来设定的目标常常与我们在生命最初六年里应对事情的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为来访者进行咨询时,大部分人遇到的典型问题和冲突包括:不能信赖自己和他人;不能自由的去爱和被爱;很难识别和表达自己的全部感受;因对自己爱的人发脾气而感到内疚;难以接受自己的性别角色;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缺乏抱负和清晰的自我认同感。

    这些成年人遇到的问题,都与他们早期发展阶段的经历有着直接关系。大部分的情况下,早期学的东西可以得以矫正,但早期的经历么无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会对我们现在和今后的重要时刻产生影响。

    一些人会习得新的价值观,接受新的感觉和观点,从而克服许多过去的消极的条件作用,但有些人始终拽着过去不放,为自己不做任何改变而找借口。我们必须停止因自己的现状而责备他人,否则我们就无法做出积极的改变。

    当我们害怕改变时,我们总是说:“如果当初不是.......就好了”。因为自己的现状去责备他人,只会使我们自己一直被困。当我们发现自己一根手指指向别人时,最好看看其余的四根手指,它们正指向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像责任他人意愿来省察自己,我们就能开始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了。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人正能量,最终我们也一定能够得到回馈,这是毫无疑问的。发现并运用自己现有的能力,会增添向新路径迈进的选择。

    三、育儿方式

    育儿方式对孩子的早期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戴安娜•保瑞德曾认真研究过育儿方式对孩子社交能力和智力能力的影响,她总结出四种培养孩子的方式。

    权威型父母:极其严格,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并会使用体罚的威胁手段来控制孩子,不倾向于让孩子有自由意识。带给孩子恐惧、忧虑、消极、面对压力时的脆弱、情绪反复无常和做事缺乏目标。

    命令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与孩子沟通较少,但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自我探索。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自力更生、自我控制、应对压力、有目标的行动、获取成功的理想、与人配合的态度以及对生活充满好奇的性格特征。但也有一些弊端,孩子会极度叛逆。

    放任型父母:很少要求孩子,完全纵容孩子的所有想法。会让孩子不能自立、不能自我控制、冲动、没有目标和一事无成。

    忽视型父母:不能很好的接受孩子,也没有完全投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变得敏感,极度需要被关注和爱,忽视自己的价值,被外界的价值观迷失自我。

    有时候父母会过度的渴望成为完美的父母,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考虑“怎样在合适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并且特别在意自己的方式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这种长期的担心反而会引发问题,因为他们的孩子很快就感受到自己必须成为完美的孩子这样的压力。孩子可以接受和忍耐父母所有的错误,但如果对他们长时间忽视或者过度保护却会给他们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

    直升飞机式育儿:是指美国1982-1995年出书的那些孩子的父母养育方式。

    四、发展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你读自己的认识,它好比一张你自己的照片,上面有你的能力和潜力、你的人际关系、你的三观、你对自己的接纳程度、你对自我的评价、你对自我的期望等等。

    从6-12岁,你与家人的关系、你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你与社会的关系都会影响你的自我认知。其实,这一阶段,你的自我认知主要来自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发展出积极的自我概念还是消极的自我认知,往往和亲近的人对你的预期有关。

    你对自己的看法会影响到你如何将自己呈现给他人。比方说,你和权威人士在一起时,你可能会感到自渐形秽、愚蠢、无话可说。实际上,很多时候你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告诉”别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会根据这个信息看待并对待你。如果你一直在对自己“打折”,那么你周围的人很难对你形成积极的看法。他人凭什么对待你要比你自己对待自己更好呢?相反,那些拥有积极自我认知的人更可能自信的去做事情,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方式来应对他们。

    一旦建立了自我认知,就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这种自我概念不被外界干扰。

    五、自我保护——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心理策略,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自我认知不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这种保护机制来化解残酷现实的冲击。

    自我防御机制一般产生与儿童早期和中期,而其中的一些会在青春期以及成人期被人们的经历强化。有时候我们会带着这些习惯性的反应去解决成人期遇到的焦虑。为了暂时减少这种焦虑,我们有必要发挥自我防御机制。

    以下是防御机制的几种类型

    1、压抑

    压抑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其他防御机制的基础。通过把那些危险的、痛苦的想法和感觉排除出我们的知觉系统之外,我们有时可以控制那些情境中产生的内疚感以及冲突的焦虑感。压抑会把压力封锁起来,而这些压力原本可以现实的面对并想出解决办法。

    2、否认

    否认与压抑一样,都起着防御的作用,但一般来讲它运行在意识的层面。人在否认时,会竭力抵挡令人不快的现实,用这种方法来篡改自己在面对压力时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3、置换

    置换是指把对真实对象的一些情绪冲动(通常是敌意的)转移到替代人或者替代物上。其实置换就是人们为了解决当下的焦虑把情绪宣泄到了一个“较安全的目标”上。

    4、投射

    指自我把不能被接受的想法或者冲动归结于他人。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别人拥有的一些消极特征,但我们却否认自己也有这些问题,目的是保持自己观点的完整性。

    5、反向形成

    是对危险冲动的防御,其方式就是主动的表达出与其冲动相反的形式。也就是说,个体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就是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截然相反,这种防御的特点就是对某种特定观点或行为的过度反应。比如,当父母和老师主动提出给予她帮助时,海伦总是像刺猬一样难以接近。她坚信她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如果接受度的话,就显得自己很笨。

    6、合理化

    合理化指的是对于无法令人接受的行为、失败或者损失,个体炮制出的一个虚假的但听上去“不错”的理由来进行解释和开脱,这样的借口可以帮助受伤的自我得以恢复。比如,为自己的成绩册找到合理的理由。

    7、补偿

    个体为了补偿自己的不足,会将自己的弱势隐藏起来,而刻意表现其具有优势的地方。这样做的价值在于:个体通过保证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优秀,将注意力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转移开来,以保证自己的自尊不受伤害。比如人际关系问题越多,就会远离他人,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

    8、退行

    遇到压力时,有些人会倒退回以前不成熟的行为。在退行的过程中,他们会试图通过抓紧不当的行为来应对焦虑,比如逃避、不应对,或者哭闹应对。

    9、幻想

    指想象自己实现了现实中未能实现的愿望,当在真实世界中达到目标的愿望落空时,个体就会将现实中不愉快的内容筛选出去,而活在他们幻想的世界中,

    自我防御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过度的使用则可能引发问题。自我欺骗会削弱现实的严酷,但事实上,现实是不会因为人们的曲解而改变的,使人感到焦虑的事物将会继续存在。当这些防御机制失效,长期下去会导致更大的焦虑,过度依赖这些机制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是有害的,它们还是有一定意义的,特别是当压力太大时。在一些危机面前,当个体还未能从当时的情形下或自己的身上找到其他有效措施,这些办法至少可以帮助他们暂时有个应对策略。

    我们还是鼓励所有人采取诸如放松、反思和写日记、积极的自我倾诉和正念等主动形式来应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与个人成长】之十二:童年和青少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jo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