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时期,目前观点认为,我国古代海洋小说的源头为《山海经》,而后经历了志人志怪、话本、章回等各种文体的框架式发展。
起初,我国的古代海洋小说展示的是一种完全幻化的海神形象,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海洋的一种敬畏感与怪异感。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帮助古代人民渐渐认识海洋的工具出现了,那就是船,船的出现帮助人们揭开了海洋的神秘面纱,于是一种完全幻化的叙事形象慢慢被实际的内容所取代,完全幻化的色彩内容一部分演化成了《搜神记》《拾遗记》等笔记体小说的海洋叙事。
但是这种笔记体的海洋叙事仍然带有幻化的叙事色彩,论及可能性原因,其一是与笔记体小说本身的幻化色彩有关;其二是对海洋的认识并不深刻。

到了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海洋实践,使得人们对海洋认识更加深刻,那种神秘感渐渐消失了,再加上海外贸易渐渐兴起,从而出现了许多海洋小说,这些海洋小说的现实感慢慢增强。
后来随着神魔小说以及小说表现形式的增强,明清海洋小说成为了作者们驰骋想象与施加寄托的领域。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扛鼎之作,此书写成伊始,就倍受各界名流的关注。
至若《聊斋志异》成书,其中的涉海故事相较前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种小说类型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百年来,蒲学研究的论著和资料也早己汇江成海,数不胜数。
将《聊斋志异》中的某一个故事类型整理归纳,单独提取出来集中研究的方法已经早有先例。
如申瑞妮的《<聊斋志异>鬼报型作品研巧》(陕西师范大学,2009),马宁宁的《<聊斋志异>“兄弟分家”型故事研巧》(山东师范大学,2012),王洁的《<聊斋志异>中“奇幻境域”类故事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6)等。
但是其中对于涉海故事的研究还是没有太多的涉及。
胡言乱语啰啰嗦嗦了这么多,那接下来几天就与大家分享下《聊斋志异》中的涉海故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