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车上,听一位优雅的女人讲到她的童年。
这个女人60多岁,但看起来像是50出头的样子。她腰板笔直,淡扫峨眉,皮肤也不错,穿着价值不菲的裙子,是个优雅美丽的女子。
在中国,60多岁是老人的年纪。但看见她,你不会想到老人这个字眼。
她的原生家庭是一个重组的家庭,也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她的父母在结婚时,各自带了一个男孩,后面又生了几个孩子。
她轻言细语,娓娓地说:“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老七。我爸妈结婚的时候,各自带了一个男孩。都是前面生的。我是我爸妈原装的。”
说到这里,她有一丝自豪和洋洋得意。
又说道,因为家里很穷,常常一家人喝粥。
“在粥里放一勺猪油和一勺酱油,搅匀了,那个味儿,别提多香了。”
“那时候如果能够得到一小块冰糖,是无上的美味。会用纸包起来,每天看半天,舔一舔,舍不得一下子吃掉。”
说起往事,她的眼神熠熠发亮。仿佛品尝到了几十年前那个曾经向往的味道。
只是,放了猪油和酱油的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
在他们家,都是男孩们先吃,会给他们在碗里,额外地加上猪油和酱油。
然后才是家里的女孩子们吃,锅里会放一点点,但那个量就少多了。
“可是,你是最小的孩子啊,按理来说不是会更受父母的疼爱吗?”我问,“再说,你还是原装的,不是吗?”
她看了我一眼,摇摇头。“没有的。就是男孩子优先。”
我心下感慨:
她的家庭也算是奇特。在那个时代,离婚和重组家庭是很稀少的事。她的父母,也算是不惧世俗的人了。
但偏偏还是重男轻女。
我觉得重男轻女跟时代没什么关系。还是和每个人被塑造的过程有关吧。
比如说我自己,我不重男轻女,是因为我父母不重男轻女。我父母不重男轻女,是因为毛主席告诉他们妇女能顶半边天,他们年轻时接受的官方教育是男女平等,并且认可了。
反之也是一样。
家庭的教育和周遭的环境,会为我们打下深深的烙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