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乔一样,我一直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书卷气地书写,基于自己的阅读,涉世未深、简单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唯一能增色的,便是动用丰富的想象力,敏锐和敏感的观察,和充沛的情感和热情。可以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和生活记录者,却无法成为一个好的作家。
我一直觉得,我与乔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一个喜欢读书写作的伪作家,确切地说,是不合适做一个以作家为职业的人。即便没有贝思的死亡,没有巴尔教授,乔一样也会放弃写作。摆在她面前的市场就是写一些煽情文学,违背自己原则的作品才能谋生谋利。事实上,乔直到多年以后,才凭借基于姐妹经历的小说大获成功。只有基于生活经历,她才能真正获得滋养,既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又能释放对于文字的热情。而那时,她已不再是一心想当作家的乔.马奇,而是有了自己家庭和学校的巴尔妈妈。当不为生活所迫,才能真正享受写作的乐趣;当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后,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力度和生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683891/121a00869644df5f.png)
“煽情文学”在当下依然存在,只不过是变换了不同的形式,快餐式的,带有视觉冲击和阅读快感的东西才能获得更大的受众。可悲又无奈的现实,喜欢网络文学和小说的,永远比喜欢文学名著,纯文学的人多太多。讨厌带有任何功利和目的的写作,也不愿意顺从市场和读者去创作昙花一现,套路化如生产流水线一样的东西,哪怕这些更容易获得世俗的成功。作家从来不应该作为一种职业,它是每个人身上流动的一部分,需要时间,阅历的滋养和烘焙,像酝酿陈酒一样,心急不得。这是个顺其自然,需要交给时间的东西。“少年听雨歌楼上”,作家的年少成名固然会为其带来世俗的名利,却也长远地阻断了其艺术生命。
贴上作家标签的人,未必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不是作家的人,随时也可以凭借好的作品进入读者的视野。身份是一种束缚,写作本应该是流动的,不局限于某一身份,某一空间,某一领域,某一生活模式……想起之前跟随本科导师所做的“文学与科学”的项目,感慨着科学家或是医生一旦写起小说来,简直就是夺学文学的人的饭碗。他们的学科背景,缜密思维,也为现如今文学的多元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希望自己退休的时候,可以做一个作家,待有了生活和岁月的经历,待经历过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变得淡然成熟后,才有资格有能力真正地去创作什么。我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了解更多的领域,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东西,换一个视角来审视生活,不是更有意思吗?
优秀和伟大的作品也绝不出自作家大院。一个没有受过写作训练的人,有了丰富的经历,也一样可以讲出好的作品来。倘若一味沉浸在书海里,任凭词藻再华美,结构再完善,构思再有技法,也不过是没有生命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东西。
结识和了解更丰富的人,去体味生命的不同维度,去真正地生活,去积累……我只知道,这一生,我会创作出一部最好的作品,那就是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