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651208/96032f5d4e3154d7.jpg)
我屡次告诉你:多写信,多讨论问题。就是多些整理思想的机会。许多感性认识可以变做理性认识,这样重要的训练,你是不能漠视的。(傅雷写予儿子傅聪)
1966年9月3日凌晨,天色灰冷,一位叫周菊娣的女佣,发现主人家夫妇双双死于家中。男主人吞服巨量毒药自杀,女主人自缢身亡。一时间,各学界哗然,因为去世的不是别人,而是中国的一代翻译巨匠:傅雷,还有自己的夫人朱梅馥。
在经历了层层批斗的折磨后,这位一生真实倔强的知识分子,终于选择了他认为最有尊严的活法:永久的离去。连同那个深爱、迁就了他一生的妻子,一起走了。 他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不朽之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以及家书典范:《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儿子傅聪当年的书信往来整理合集。在整本书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傅雷对儿子傅聪的父爱、对祖国的殷切期待、对生命的了然真诚。这些一起组成了傅雷传递给读者的傅家家风传统。而如今,大家也时常把这本家书和曾国藩的家书,放在一起作为家书中的典范。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1208/ad012a643f1f53d7.jpg)
在这本“家书”中,可以窥见傅雷对儿子傅聪的教育体系。这些观念,从傅聪儿时起贯穿了他的一生,纠缠着父子之情,却让傅聪成长成为和父亲一样优秀,甚至更加青出于蓝的钢琴家。在这些交流中,傅雷所要给儿子传达的傅家家风传承,也十分地清晰:
1、要把个体放在国家的大体系里,时刻想着如何为人民多做贡献——
作为父亲,傅雷在家书中几乎每一封信除了跟儿子探讨艺术以外,同时都要讲述国家的变化,很多时候花大篇幅表达自己对内地建设突飞猛进的欣喜。
“孩子,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们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演讲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大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是非、垦植!”
“我六月二日去安徽参观了淮南煤矿、佛子岭水库、梅山水库(......)佛子岭的工程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不但我们看了觉得骄傲,恐怕世界各国都要为之震惊的(......)看到内地的建设突飞猛进,自己更觉得惭愧,总嫌花的力量比不上他们,贡献比不上他们,只有抓紧时间拼下去。”
傅雷希望傅聪即使在国外,也不要对自己国家的事情不闻不问。要做到比在自己国家还要清楚国家的发展。作为曾经留学巴黎的傅雷,他始终清楚地知道:作为一名中国的知识分子,肩上负有“用知识改变国家命运”的使命,哪怕儿子傅聪,只要为国家能够尽到一分微薄之力,也是极好的。
所以,当傅雷当年被打为“右派”被批斗后,他本人深度的冤屈和绝望可想而知。同为翻译家的楼适夷是傅雷的好友,他在回忆中写道:
“在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狂风大浪的“反右派运动”。竟把这位在政治上正在力求上进,在他平素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正在日益浓厚的傅雷,大笔一挥错误的化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
然而,一生倔强的傅雷,即使在最屈辱的那段时间也未曾为儿子传达任何对祖国对人民的负面情绪。他的言语中一颗赤子之心始终昭昭。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1208/6c349efff2d1f856.jpg)
2、艺术很重要 尤其靠艺术吃饭,更要力求学艺精——
傅聪1954年远赴波兰留学,学习钢琴和音乐, 成为了“世界级的钢琴家”。傅聪从小时候起,就在父亲傅雷的单独指导下,远离校舍在家学习。尤其钢琴,从三岁起几乎每天都要练习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琴。傅雷对傅聪的培养是呕心沥血的,更是接近“残酷”的。
人们总说,父子之间的情谊较母子之间,更为深沉,更为复杂。这对父子靠着音乐和艺术,对话一生。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傅聪在钢琴上的造诣已经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如今已经84岁的傅聪,曾在公开场合动情地说:
“我是钢琴的奴隶,更确切地说是音乐的传教士,人生的大半辈子消磨在琴上。”
傅聪在钢琴上的出众成绩,一方面是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卓越天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父亲傅雷的“用心培养”。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每每语重心长谈及傅聪的钢琴技艺成长,都要说上一大篇。他渴望儿子不断地给予自己回应,他把自己对艺术的一生追求诉诸于儿子,也希望儿子能够遵从这种“艺术修养”:
“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我发现凡是弹一个音符,必须在未弹以前就听到这个音符;就是说任何技巧的难关,必须在心中预先感到它应有的结果,这样肌肉的本能反应就会很快的适应,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 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不厌其烦的给儿子“引经据典”、列举国内外例证、将自己毕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理念,通过不同的信笺传递给儿子傅聪。作为一名艺术家,傅雷是忠于艺术的,作为一名父亲,傅雷是严厉且以身作则的。无论如何,书中所传达出的父子两人对艺术的追求,都是让人钦佩不已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1208/8bc42a69d57e8f72.jpg)
3、做人需要坦诚、需要勤勉、需要兢兢业业——
傅雷自小出身地主之家,四岁丧父,个性强悍的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母亲对他的要求极为苛刻, 常常责骂殴打他。这也就造就了傅雷一生暴躁、叛逆的性格。傅雷做过许多工作却都因脾气直、不懂人情世故而难有善终。同为文学巨匠也是傅雷好友的杨绛曾经这样评价傅雷:
“傅雷满头棱角,动不动会触犯人又加脾气急躁,止不住要冲撞人,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世途上园转周旋,他可以安身的‘洞穴’,只是自己的书斋。”
虽然朋友们定义傅雷是一个难以相处的人,但在妻子朱梅馥心目中,傅雷却是坦坦荡荡,甚至让人心疼的:
“我对你爸爸性情脾气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是有原则的。因为我太了解他。他一贯的秉性乖戾、嫉恶如仇是有根源的。他修道院似的童年,真是不堪回首。到成年后,孤军奋斗,爱真理,恨一切不合理的旧传统和杀人不见血的旧礼教。为人正直不苟,对事业忠心耿耿。我爱他,我原谅他。”
傅雷做人坦荡一生,即使在被划入“右派”遭遇不公后,友人纷纷劝说他“低头认错”先保当下时,他仍然坚持自己,不肯说半点不符合内心的“假话”。在《傅雷家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算是傅雷对自己性格中的坦白,最好的解释:
“因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怎么的。”
这坦白的品质,是一个父亲对儿子人品最实质的要求。傅雷希望傅聪也不要耍“小聪明”,凡事坦坦荡荡做一名真汉子。虽然在当时那种局势下,颠倒黑白几乎是常态,很多人为了活下来放弃了尊严,但傅雷以“坦白”贯穿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并未有半刻不遵从自己的人生信条。
现在读《傅雷家书》,一字一句都看出傅雷的“赤子之心”。行文和做人不是同一回事,但却能反应一个人的精神内核。傅雷在他人眼中不懂人情世故,非常“不近人情”,但他的内在品质却是极其闪光洁净的,他对儿子的要求从艺术到生活,都是高标准的:
“你在国外求学,厉行节约四字应该竭力做到。我们的家用,从上月起开始每周做决算,拿来与预算核对,看看有否超过?若有,要研究原因,下周内就得设法防止。”
![](https://img.haomeiwen.com/i4651208/cecd77d3d5201ac4.jpg)
傅雷对傅聪的生活、意志品质等等全方面的指导,在《傅雷家书》中比比皆是。在傅聪遇到情感困惑时,傅雷写道:
“我二十岁出国,出国前后和你妈妈已经订婚。但出国四年中间,对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变,动摇得很厉害。这个实在的例子很可以做你的参考,使你做事可以比我谨慎,少些痛苦。”
傅雷在家书中,多次催促儿子傅聪给自己及时写信,并且写长信,但这背后,却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成长的深刻用心: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就为这个缘故,我常常逼你写信,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
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很注重家风建设。在历史上也有很多关于家风传承的故事。《傅雷家书》在亲子教育、家风建设上,都是值得深读的一本书。
无戒写作训练营 3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