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医学习笔记:潘毅中医基础理论之心系统五、六、七

中医学习笔记:潘毅中医基础理论之心系统五、六、七

作者: 瘦美成长营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18:26 被阅读0次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形指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一、合体在脉

心主血脉这个功能是从结构来的,也有象的依据:心脏是中空的,脉管也是中空的。

把离卦拉长看,就是血在脉中运行,里面是属阴的血。

 

脉诊时,取一段脉就能把握全身,原因之一是,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把住它,等于间接把住了五脏六腑。

把脉一开始不是把脉形,而是把脉神,因为心主神志。脉神:柔和有力,节律一致或者规整。

二、其华在面

华指华彩。

心主血脉,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加上心主神志,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所以整个人神采奕奕,肤色有光泽是有神的表现。

五行五脏互藏。整个面部算心系统,面部还能再细分心肝脾肺肾。

三、在窍为舌

舌的作用:1. 司味觉,2. 主司语言

看舌色:舌头的基本组织是血管,上覆一层粘膜。舌头比面部更敏感,面部还有皮肤,所以任何血色变化马上就能通过舌头反应出来。心血虚、心气虚,舌淡;心血淤阻,舌暗。

主司味觉靠心主神志,是和外界沟通的窗口。

口跟消化系统相通,归脾;鼻跟呼吸系统相通,归肺。

眼不归心,因为视觉一看就明白,不需要用心。

耳朵最后归于肾,但是《内经》有“心寄窍于耳”,耳朵与心有关,音乐要用心来欣赏,但还是争不过舌。因为味觉是最需要用心的。现代行业中,靠感觉来上位,要求最高的是品酒师,品味那种细微的感觉,更需要用心。

舌为心之苗。苗可以理解为征兆。诊断中,可以以舌头为征兆,反推心的状态。

怎么反推呢?中风病人,舌强语謇(jian,第三声,口吃的意思),说话不流利,表达不清,是心主神志出了问题;若味觉改变,一个可能是血虚,不荣于舌,另一个可能是经脉被堵,舌头缺少血的充养。

而且五行木火土金水之中,只有火与苗搭配。

五行互藏,舌整体属心,但舌头本身也能细分。

舌尖对应心肺,舌两边对应肝胆,舌中对应脾胃,舌根对应肾,整体就是人体躯干的缩影。

舌疮:急性发作,红肿热痛的是舌疮,反复发作的基本不是舌疮。

四、在志为喜

人高兴时,心气很舒缓、舒展。

喜则气缓。

缓在生理上作“缓和、舒服”解,在病理上作“涣散”解:心气涣散,敛不住心神。

中医学强调平衡,大喜过望、意外之喜就是病态了。不会很严重,常见的就是一过性的失态:语无伦次,手足无措,也就是二三十秒的时间,然后就恢复正常了,对人体损害不大。像范进中举后狂喜那种是极端情况,不多见。

五、在液为汗

汗是津液所化生。组织液和血液中的液体可以交换,看哪边渗透压高。若出汗多,水分丢失多,组织液减少,血管压力大,血管里水分渗出来给组织液,血管里水分就少。所以,出汗会影响心主血脉的血。

另外,生理有两种出汗。

一种是散热性出汗,体内阳气旺,把水分蒸发出来。阳加于阴,谓之汗。而脏器中阳气最旺的是心,阳气一旺,容易蒸津外泄。

另一种是精神性出汗。人一紧张,手心冒汗。心主神志。

这两种出汗都跟心有关。

这里要注意,中医讲的心在液为汗,不是说出汗就是心的问题,而是说出汗会伤心血,因为盗汗、自汗、大汗的病机不纯粹是心。

常见的汗:

1. 大汗:

①阳盛:阳盛则热的汗,比如夏天天热流汗。

②亡阳(后面讲)

2. 自汗:白天稍活动就出汗,甚至不活动也容易出汗。

特别容易出汗可能是阳盛,也有可能是阳气虚。气的一个作用是固摄,(固摄,主要是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即气能控制人体水分,不让它无故流失。

气跟精液的关系:有一句话叫气行则水行,不是说气推着精液行进,而是水精混合,像雾乳状,半气态半液态。

气虚等于气稀薄了,就外散,气多,就稠密,内聚。

假如气少了,它一稀薄,气外散了,水精跟着外散,所以容易出汗。若出完汗,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可能就是阳盛热底。若出完汗,有疲惫感,虚脱感,那就是自汗。

汗的病理表现:

1. 心阴血虚:盗汗(偷偷出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后面讲。

2. 心阳气虚:自汗

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气化,从皮肤汗孔排出的液体。

汗孔:又叫玄府(细微,幽玄,很小)

也叫气门:出汗的作用是散热,热能是以气态形式发散的。

六、与夏气相通应

心为阳脏,同气相求,到了夏天阳气更旺。心火旺的人,到了夏天就难过。阳虚的人,到了夏天就舒服。中午也一样。

冬病夏治

冬天的病,比如阳虚,夏天阳气旺,自然地把阳虚补了一部分,放到夏天来治,比较经济。

另外也有预防的作用,夏天补了,到了冬天更好过一点。

三伏三九的天炙,尤其是三伏天的天灸,就利用了冬病夏治的原理。时间节点是在大暑和立秋之间,这时阳气下降,补了阳气,阳气可以潜伏在体内,到了冬天用。如果在小满时补阳,这时阳气往上走,补阳气容易上火。

而三九天是大寒前后,病最重,最痛苦的时候,所以要治。

七、心与小肠相表里

表里是配偶的意思,它们是怎么搭配上的呢?

一是功能配合,二是经络相通。

心经从心出来,走在上肢内侧后缘,走到小指,交给小肠经,所以心经和小肠经是相互沟通的。

功能配合:五脏和五腑有五种配合,联系最不紧密的就是心和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与胃相接,下与大肠相接。

功能: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别清浊。

要和胃的功能区别开来,胃的功能:受纳和腐熟。

小肠的受盛:像个容器,接受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物,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分清别浊,有营养的部分留下来,没营养的部分下传到大肠。

生理:心属火,阳气旺,通过经络,心火下到小肠。阳化气,阴成形。阳代表功能,心的阳气下到小肠,多了阳气,小肠受盛化物、分清别浊的功能会增强,一增强,化生营养物质、分清的那部分可以化生血,通过脾胃运化,又可以回到心。所以心的作用是温煦小肠,增强它分清别浊的能力,小肠和脾胃混在一起,化生气血,再充养心脉。

病理:

1. 心火下移小肠

2. 小肠火上炎于心

下移和上炎都是通过经络,不见得是走体内路线。

小肠实热跟心有关。

心火:就是心的阳气过旺,也叫心的实热证。

症状:

面红

舌尖红

脉数(洪)

口渴(阳盛则阴病)

小便赤涩、疼痛、尿血,类似急性泌尿性感染、女性多见

大便干

心烦、失眠、多梦、发狂

有两个病症会有小便症状(小便赤涩、疼痛、尿血),一是膀胱湿热,二是小肠实热。

假如只是局限在下焦,只有小便症状,多半是膀胱湿热,如果兼有心火症状,多半是小肠实热。

先有心火症状,后有小便症状,叫心火下移小肠。

先有小便症状,后有心火症状,叫小肠火上炎于心。

小肠功能失调症状:

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

本来小肠跟消化系统有关,但脾主运化功能强大,它把小肠的化物和分清功能涵盖了,胃的降浊功能又涵盖了小肠的别浊功能,所以消化系统的症状,如胃口不好、腹胀、恶心等都用脾胃来论治,跟小肠有关的只有小便症状。所以,以后中诊、内外妇儿辩证中会很少见到小肠。

小肠跟水液代谢有关,这点可以用来指导治疗: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即大便烂的时候,来点利小便的药,使水从小便分流,肠道的水减少了,大便自然没那么烂了。

最常用的药是薏米、薏仁,有去湿、止泻、利水的作用。

止泻的机理之一就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医学习笔记:潘毅中医基础理论之心系统五、六、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as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