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手机上下载过一个软件,叫“moment”,功能很简单,就是帮你记录你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精确到分。
moment的软件界面就像上图中所示,它会向你展示“minutes on your phone today”,就是你今天在手机上耗费了多长时间,点开之后,还会显示具体分钟数,以及“pickups”——在一天的使用时间里,你共“捡起”多少次你的手机。
不到一个礼拜,我删了,吓死宝宝了。
印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是6hours47minutes,42pickups。也就是说,我一天掏手机掏了42次,累计使用时间将近7个小时!WTF!
回过神来,想一想,确实这个数据是有真实性的。
打开电脑工作,等等,先刷刷朋友圈……吃饭中间,有人点赞了,先回复……交谈的时候、等红灯的时候、睡觉前……手机和手上有看不见的磁铁,不留神间,手机就又吸在手上了。
信息的碎片化、娱乐化让阅读随时随地,也更多地侵蚀了我们的时间。
不否认,我就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我盼望着自己能够高效率地搞定工作,却总是在工作重压下掏出手机。
但是,如果仅仅是拖延,没有任何的焦虑感和负罪感,那叫懒惰。
我经常会在截稿时间临近的时候,信心满满地跟自己许诺,今天下午花两个小时搞定,不就3000字吗!不过,在这之前,先让我美美地睡一觉,起来洗个澡,一身舒爽坐在电脑前,对了,再泡杯茶……等到一切就绪的时候,还有半个小时就是下午饭点。呃,晚上吧。
最夸张的一次,因为打开office有点迟钝,我花了2个多小时重装电脑系统。
我焦虑,我无奈,我……又掏出了手机。
认清拖延症的真面目
以前试过番茄工作法,就是设置25-45分钟作为一个“番茄时间”,设置5-15分钟为一个休息间隔,自己拍着自己的良心保证,在番茄时间里卯足了劲干,在休息间隔里玩玩手机。
很简单的一个方法,可是你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就明白了,45分钟的课堂时间,真的一点都不走神?要知道,学生时代可是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巅峰时期,那时候,还要留神老师的粉笔头。
现在,就凭自己和自己拍良心,真的管用吗?
亲身经历,我在番茄时间里更多地在转一个念头:这个番茄时间快到了吧?怎么还不响?一如学生期待着下课铃声的天籁回响。
番茄失败了,该试试土豆了。就是“to do”应用。
我从2006年开始用windows mobile手机,iPhone那时候才刚出生,移动端娱乐那是后话。拿着wm智能手机,我自诩商务人士,最喜欢试用各种“GTD”(go to do)软件,尝试规划自己的工作日程,以期提高自己的效率。
后果就如“回笼教”教义所写:我花两小时编写每日日程,之后软件提醒我干这个,好,我点击“推迟15分钟”提醒,……直至“推迟一周”提醒我。
简直是为自己拖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接口:我并不是拖延!我只是推后!
终于明白,拖延症,真™是病,而且是不可治愈的。
番茄土豆都不行。
治病就是逗自己玩
看到这,是不是各位喜忧参半?好吧,我有病,但是没关系,大家都有病,而且治不好。
难道就这样,带着悲戚的心情,听着时钟滴答,捧着手机等着又一天的结束吗?
咦,你怎么在玩手机这件事上从不拖延呢?
怎么就没听说哪个小孩子“拖延一会”再玩?哪个成年人“拖延一会”再打麻将?
原来,拖延症只不过是心理上的游戏,它的好伙伴一个是焦虑,一个是压力。
焦虑是害怕自己完不成工作,压力是对工作成果的期许太高。
前段时间,我作为一名组织人员和随队记者,与70名党政干部和企业家到中央财经大学培训了一周。培训中,我尽量收集信息和观察细节,信心十足要写6000字通讯。
回来三天后,我一笔未动。
这次培训是首次党政干部和企业家融合培训,更是首次金融主题培训,更是市委政府酝酿三年的活动……意义如此重大,写不好怎么办?!我坐在电脑前就亚历山大,随后又灰头土脸的关掉机器。
两周后,就在今天下午,稿件发给了报社。从4000字写到6000字再到删减成3000字,三易题目,两易结构,甘苦自知。
其实成稿在回来的第五天。之后的时间不过是审阅和修改。也就是说,写字就两天。
拖延症消失了?没有,只是我找到了和它相处的方式。
如果当下回来就动笔,我知道,会拖到海枯石烂。所以,我花了三天时间“逗自己玩”,也就是心理游戏。
怕写不好?大不了重写。没有主题?先写细节。没有结构?那就先写到哪算哪。
将自己的焦虑、压力都叫出来,排排坐,挨个点名销号。
于是我把自己搜集的所有资料,不管类别,不管结构,对每件事情进行白描化书写,等资料都从笔记本、录音笔、手机相册、头脑里搬进word里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了近5000字,然后,搭积木就好了。
别说,人生啊,不过就是哄自己高兴就好了。
拖延并不是一无是处
作为资深拖延症患者,我在和拖延症相处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宗旨。
就是不要让你拖延的时间无意义地消耗掉。
比如说,今天周日,下午计划写一个东西出来。可是,拖延症又犯了。
该拖则拖,我不焦虑,我不惶恐,可是我也不能干坐着。我要做一些很容易得到成就感的事情。
我戴上耳机,点开“罗辑思维”电台版,这个节目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期一个小时,不太长,也不太短。
听着节目,我拿着垃圾袋在家里转圈捡垃圾,把脏衣服分一分往全自动洗衣机里一扔,打开吸尘器吸尘,之后拖地、刷马桶、整理玩具……节目结束,家里焕然一新。
抬表一看,虽然我拖延了一个小时,但我不焦虑,反而很满足,坐在电脑前工作地时候心情大好,简直生出了一种睥睨天下的优越感,工作起来效率很高。
可能你会说,这样忒不靠谱了吧,不还是拖延吗?
对了,被动拖延的焦虑会更加击败你,主动拖延的成就感会助你提升效率。
主动和被动之间一个相对论就是,我拖延了,但我没有浪费时间。
最宝贵的还是时间。只要把一段时间体现了它的价值,对于这件事拖延了一会,但对于你所完成的另一件事,简直就是效率典范。把这种效率延续下去,所有的事,都不叫事儿。
一家之言,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