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下意识地以为自己能选择成为什么样子,而不是另一种样子。勇气让他们义无反顾地万分坚定地认为他们的想法是无比正确的,而客观的推理并未在他们身上发生任何的实际作用。也就是说,他们精神上的感性冲动远远大于精神上的理性思考,或许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在理性思考了吧。
高位对低位,究竟算不算是救济呢?总体处于低位且没有突出的令人沉迷的特点的个体,面对处于高位且整体方面呈现较为突出的个体,为什么处在高位的个体要向处在低位的个体抛出橄榄枝呢?双方能够提供的价值并不处于对等的状态。心里只想着攫取和掠夺价值(并不是价值对换),除非是高位者确实为你的才智或者德行所带来的价值而着迷,否则,必然是一触即溃的。高位与低位是这样的,那末在同位之间呢?在同位之间,因为交换的价值几乎对等,差距并不存在天差地别。所以,现实世界的价值互换势均力敌,可以更多考虑其他方面的契合度。追求更好是没错的,但是个人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就会想入非非,在欲望里失败中重复罢了。每次以为成功了,其实不然,只是多了一次而已。想着高位者的救济,并不会发生实质的作用。不论是高位还是低位者,都应当具备判断辨别自身以及他人的能力。这样,才不至于迷失在一时的热情和盲目中。在选择时,才会更加准确与符合。
你不买,你不爱我;你给的太廉价,你不爱我;你不说话,你不爱我;你敢顶嘴,你不爱我;你没察觉我的情绪变化,你不爱我;你不安慰我,你不爱我;你不来,你不爱我;你不去,你不爱我;你不去做,你不爱我;你忘了,你不爱我;你不按照我说的做,你不爱我;你没仪式感,你不爱我;你不陪我,你不爱我;你和异性聊天,你想出轨,你不爱我;你不体谅我,你不爱我;你管得太多,你想控制我,你不爱我;你不上进,你不爱我;我为什么要体谅你,你和我这样说话,你不爱我......。不管怎么说,反正你就是不爱我。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都是爹妈生爹妈养,凭什么全要惯着你,依着你来,你有着什么天大的魔力吗?你就是世界的中心吗?你就是任意操纵一切的主宰吗?一个人只想着享受关系带来的利好,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的主动意识,假如经过三番五次、成千上百的提醒仍旧没有发生改变,那末关系破碎,然后一直重复没有结果的关系就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情了吧。大家都想着,你必须爱我,不给我提供价值就拜拜(本着“人不爱己,天诛地灭”的自以为是的傲娇想法咯)。那末,请问需求爱者又提供了多少价值,多少爱呢?心里的天平早就不平衡了,又怎么可能拥有结果呢?就算有了短暂的结果,但因为双方不能相互体谅理解,不愿意或拒绝发现对方(枕边人)的美丽,吝惜自己发现美好的眼光和爱人的能力,也必然导致结果不能长久,譬如疫情期间的离婚率升高就是很好的例子。平时工作而聚少离多、相处时间少的双方,因为疫情居家本来应该拥有更多了解彼此走进彼此的美好时光,为什么反而是离婚了呢?他们已经不愿意或拒绝发现枕边人的美丽和产生交流,双方此时的生活变得比平常更加难受,对彼此的爱的耐性和良好的品德从身上消失,渐渐变成从沉默到激烈的对立。
你不爱我,我又何必爱你,自讨苦吃。妄图感化一个不爱你的人,纵然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终将徒劳无功。一开始就不是双方的情愫在起作用,最终的选择只会是考量条件的结果,绝非是出于什么深厚的感情。索取而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只爱己不爱人,不能产生或产生不了长久的关系,这也是正常的吧。当然,出轨劈腿、渣男渣女、两个人不如一个人生活得舒服、家暴、婚后生活的不幸和压力、婚前婚后的物质需求资源需求的压力......等等也是造成恐婚恐恋恐生育的原因。
婚恋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一部分:一,没有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清醒认识(或者清醒认识的判别的方式方法),进行各方面的考量;二,没有客观存在的物质基础提供支持;三,缺乏爱己爱人的能力,恃宠而骄;四,来自各方的现象和思想的影响,害怕遇人不淑,所托非良人(那末,自个儿是不是良人呢?还是本来就是不良人,抱着无所谓玩一玩的心理,最后想上岸了,却要求别人是良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