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状态监控
-
Redis可以使用INFO命令,进行状态监控。
-
通过给定可选的参数 section ,可以让命令只返回某一部分的信息
-
server : 一般 Redis 服务器信息,包含以下域:
redis_version : Redis 服务器版本 redis_git_sha1 : Git SHA1 redis_git_dirty : Git dirty flag os : Redis 服务器的宿主操作系统 arch_bits : 架构(32 或 64 位) multiplexing_api : Redis 所使用的事件处理机制 gcc_version : 编译 Redis 时所使用的 GCC 版本 process_id : 服务器进程的 PID run_id : Redis 服务器的随机标识符(用于 Sentinel 和集群) tcp_port : TCP/IP 监听端口 uptime_in_seconds : 自 Redis 服务器启动以来,经过的秒数 uptime_in_days : 自 Redis 服务器启动以来,经过的天数 lru_clock : 以分钟为单位进行自增的时钟,用于 LRU 管理
-
clients : 已连接客户端信息,包含以下域:
connected_clients : 已连接客户端的数量(不包括通过从属服务器连接的客户端) client_longest_output_list : 当前连接的客户端当中,最长的输出列表 client_longest_input_buf : 当前连接的客户端当中,最大输入缓存 blocked_clients : 正在等待阻塞命令(BLPOP、BRPOP、BRPOPLPUSH)的客户端的数量
-
memory : 内存信息,包含以下域:
used_memory : 由 Redis 分配器分配的内存总量,以字节(byte)为单位 used_memory_human : 以人类可读的格式返回 Redis 分配的内存总量 used_memory_rss : 从操作系统的角度,返回 Redis 已分配的内存总量(俗称常驻集大小)。这个值和 top 、 ps 等命令的输出一致。 used_memory_peak : Redis 的内存消耗峰值(以字节为单位) used_memory_peak_human : 以人类可读的格式返回 Redis 的内存消耗峰值 used_memory_lua : Lua 引擎所使用的内存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 used_memory_rss 和 used_memory 之间的比率 mem_allocator : 在编译时指定的, Redis 所使用的内存分配器。可以是 libc 、 jemalloc 或者 tcmalloc 。 在理想情况下, used_memory_rss 的值应该只比 used_memory 稍微高一点儿。 当 rss > used ,且两者的值相差较大时,表示存在(内部或外部的)内存碎片。 内存碎片的比率可以通过 mem_fragmentation_ratio 的值看出。 当 used > rss 时,表示 Redis 的部分内存被操作系统换出到交换空间了,在这种情况下,操作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延迟。 Because Redis does not have control over how its allocations are mapped to memory pages, high used_memory_rss is often the result of a spike in memory usage. 当 Redis 释放内存时,分配器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将内存返还给操作系统。 如果 Redis 释放了内存,却没有将内存返还给操作系统,那么 used_memory 的值可能和操作系统显示的 Redis 内存占用并不一致。 查看 used_memory_peak 的值可以验证这种情况是否发生。
-
persistence : RDB 和 AOF 的相关信息
-
stats : 一般统计信息
-
replication : 主/从复制信息
-
cpu : CPU 计算量统计信息
-
commandstats : Redis 命令统计信息
-
cluster : Redis 集群信息
-
keyspace : 数据库相关的统计信息
-
-
查看redis当前状态和实时状态
- printf "info\r\n" | /usr/local/redis/bin/redis-cli -h localhost -p 6379
- watch "printf 'info\r\n' | /usr/local/redis/bin/redis-cli -h localhost -p 6379"
-
过虑出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已连接的和在阻塞的客户端、已用内存、拒绝连接、实时的tps和数据流量等
- printf "info\r\n" | /usr/local/redis/bin/redis-cli -h localhost -p 6379 | grep -e "connected_clients" -e "blocked_clients" -e "used_memory_human" -e "used_memory_peak_human" -e "rejected_connections" -e "evicted_keys" -e "instantaneous"
Memecached状态监控
-
状态信息
pid: memcached服务进程的进程ID uptime: memcached服务从启动到当前所经过的时间,单位是秒。 time: memcached服务器所在主机当前系统的时间,单位是秒。 version: memcached组件的版本。 libevent:当前使用的libevent的版本 pointer_size:服务器所在主机操作系统的指针大小,一般为32或64. curr_items:表示当前缓存中存放的所有缓存对象的数量。 total_items:表示从memcached服务启动到当前时间,系统存储过的所有对象的数量,包括目前已经从缓存中删除的对象。 bytes:表示系统存储缓存对象所使用的存储空间,单位为字节。 curr_connections:表示当前系统打开的连接数。 total_connections:表示从memcached服务启动到当前时间,系统打开过的连接的总数。 connection_structures:表示从memcached服务启动到当前时间,被服务器分配的连接结构的数量,这个解释是协议文档给的,具体什么意思,我目前还没搞明白。 cmd_get:累积获取数据的数量,这里是3,因为我测试过3次,第一次因为没有序列化对象,所以获取数据失败,是null,后边有2次是我用不同对象测试了2次。 cmd_set:累积保存数据的树立数量,这里是2.虽然我存储了3次,但是第一次因为没有序列化,所以没有保存到缓存,也就没有记录。 get_hits:表示获取数据成功的次数。 get_misses:表示获取数据失败的次数。 evictions:为了给新的数据项目释放空间,从缓存移除的缓存对象的数目。比如超过缓存大小时根据LRU算法移除的对象,以及过期的对象。 bytes_read:memcached服务器从网络读取的总的字节数。 bytes_written:memcached服务器发送到网络的总的字节数。 limit_maxbytes:memcached服务缓存允许使用的最大字节数。这里为67108864字节,也就是是64M.与我们启动memcached服务设置的大小一致。 threads:被请求的工作线程的总数量
-
查看Memecached当前状态和实时状态
- printf "stats\r\n" | nc 127.0.0.1 11211
- watch "printf 'stats\r\n' | nc 127.0.0.1 112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