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在知乎的热榜,一路往下刷,在准备退出的时候,果断点进了热度倒三的一篇《不该小透明的曾巩》。
出于对曾巩的不了解,出于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啥成为小透明的好奇。按马亲王的说法,是因为曾巩的文风太“素”:
“从不故作大言,从不堆砌辞藻,典故能避则避,甚至很少提纲挈领地替读者总结出几条值得摘抄进日记的金句。中正平和,不温不火,所以曾巩的文章确实不具备做网红的潜质。”
然后,本来崇拜苏轼的本人瞬间就被曾巩圈粉了....虽然我也是非常赞同这位知乎网友的看法——
02
从黑马到网红的转变,似乎取决于所谓的市场、所谓的需求和受众。因此,如今的「红与黑」的关系,大概就是黑不一定就黑,红有时就只是红罢了。
「坚持自我」和「迎合他人」好似鱼和熊掌,总不能兼得。卡勒德·胡赛尼在《追风筝的人》里写道:
“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
余华在《活着》的前言里也阐述过类似的态度,就像是对前文的“只为我自己写作”进行更详细的解释——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内心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这个原则,但是要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和长期的痛苦,因为内心并非时时刻刻都是敞开的,它更多时候倒是封闭起来,于是只有写作,不停地写作才能使内心敞开,才能使自己置身于发现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作家来作家去,因为不太喜欢「作家」这个词,特别是那个「家」字,所以还是把重点放到「写」上好了。
03
极端的东西总是不太持久,太微弱如昙花一现,太爆裂如冲天烟火。写作也一样,因此感觉还是介于这两者之中才是最舒服的状态。就像鱼和熊掌各取一半,毕竟是鱼,毕竟是熊掌,只取一半依然还是。
后起的黑马太暗,网红的曝光度太高,所以把自己调整为小透明的状态是最最最最舒服和自在的。毕竟“岁月冗长,深坐很难,出走简单。”
就像陶潜在他的南山下的田园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像阿多尼斯隐身于他的孤独花园里,感受着世界的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