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公共平台建设
20190209 公共平台和我的前半生

20190209 公共平台和我的前半生

作者: 罗昭锋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19:38 被阅读453次

    20190209 公共平台和我的前半生

    这个专题里的文章想探讨关于公共仪器平台建设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生命科学公共平台建设方面的内容。会介绍一些平台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思考等等。主要及我个人的工作和经历,以及思考为主线。

    2000年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开始建设。建设资金来自985、211和一流大学建设经费。我当时就在我的导师王玉珍教授实验室做实验员,平台缺管理人员,由于我平时比较热心,被抓去兼职管理离心机,从此与平台结缘。结果一干二十年,人生的最美好时光(我的前半生)都献给了平台。所以,也想写一点文字,记下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也想为自己的前半生留下一些痕迹。

    2006年起,我开始在平台全职工作。

    2008年,召开“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

    有感于当时管理混乱,各个高校都在兴起建设公共平台,但又缺乏可供参考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于是经过和一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台负责人交流,大家都面临相同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管理一个仪器平台,如何与仪器公司相处,如何维护平台的利益,如何做好服务,如何培养技术人才等等。为促进大家的交流,我提议召开“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得到时任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实验中心主任魏海明教授的鼎力支持。该会议一直延续至今,每年一届,从未间断。成为了国内平台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

    2008年:还做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开发大型仪器自动化管理系统。

    第一代产品,我就是那个产品经理,负责所有的需求设计,体验设计等等。不过自己没写过一行代码,主要是动嘴皮子。不过,我比较得意的是,第一代产品的理念一直延续到现在。我的骨子里希望这样一个管理系统是对所有的使用者友好的。所谓的友好是什么,就是省时,就是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完成用户的实验

    这里举一个例子,关于使用仪器的预约。我设计的管理系统没有任何仪器强制用户预约,都是主动适应的。所有的仪器,只要某个用户有使用资格,可以不预约直接使用。这样考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帮助用户节省使用时间。譬如,有的仪器用起来很快,几分钟就完事,还要用户花时间去网上预约,纯粹是浪费资源。这种情况下,用户根本不用预约,反正所有的使用情况在用户使用的时候,都会有记录。

    哪些仪器或者哪些用户会中预约呢?哪些使用时间比较长的仪器,使用频繁的仪器。如果某个用户不预约,他可能永远用不上这个仪器。自然而然,用户就会主动养成预约的习惯。系统里还是有鼓励用户预约的设计,譬如,预约之后,其它用户无法预约相同的时间段,无法再预约前的一段时间内刷开仪器等。

    我们开发仪器管理系统经历了三代的进化,现在早已成为了商品化的产品,由独立的第三方公司运营。

    由于有了自动化的管理系统,目前有很多PI也将仪器放到系统供开放预约使用。这样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的仪器资源。

    2010年: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

    2015年:举办了第八届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

    2015年以来:由于国家和学校的投入加大,平台资源也不断扩充。目前中国科大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包括13个子平台。

    过去这些年管理过的仪器:

    从最早的离心机,到后来的BIACORE 3000(自主开发了多种芯片,年测试机时超3000小时),等温量热仪(忘得差不多了)、各种光谱类仪器(紫外、荧光、红外、圆二色、光散射)、成像仪器(化学发光成像仪,3台)、毛细管电泳仪(开发过等点聚焦试剂盒,cIEF marker等)、毛细管流式、多功能酶标仪、芯片电泳仪、罗氏的荧光定量PCR仪(LC480、LC96等)、单细胞制备fluidigm C1、还有声波聚焦流式(试用仪器)、主要精力是分选流式细胞仪(两台beckman moflo,成功扭转了用户的负面印象)。还有很多仪器自己使用,但并不负责管理的。如一些相对低端的显微镜。

    仪器开发:一体化数字PCR仪(样机阶段)。

    平台技术人员的未来在哪里?

    其实过去这些年,一直希望为仪器管理人员摸索出一条路来。能够不断成长,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于己于校于国,都问心无愧。

    但现实依然很骨感。我从未放弃过努力,应该算是一直在尽心竭力,但在平台工作的前景,我开始变得悲观

    尽管国家一直在说要重视平台,重视仪器共享,但这支队伍自身的需求,他们自我实现,自我成长的需求一直是被忽略的。

    对于中国科大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少有的优秀技术人员逐渐老去,年轻的优秀者逐渐被挖走,或者因为看不到前景而主动跳槽。

    留下的是我这种不敢走出舒适区的人,或者无力走出这里的人。

    如果有哪位校领导不服我的判断,可以数数学校有几位NB的技术专家即可。

    曾经的中国科大公共平台,算是引领全国的风潮。现在,在平台建设,平台管理,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各个方面,中科大的平台正在走向没落,不断被后起之秀所反超。从平台规模,从人员素质,从平台活力,从服务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写道这里,我想起了新东方的年会上的六名新东方员工表演节目《释放自我》)。

    所幸的是,近期,似乎校领导们有所觉察。

    期望看到,中国科大平台建设的第二春…… 不光只有硬件的投入,更要有人才的投入。

    人才, 才是平台的核心资源,仪器不是。

    =====================================================

    特别说明:

    这里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见,只是个人观点,或者是几句牢骚,仅此而已。

    ======================================================

    本专题下至少还有一下内容:

    1、关于公共平台建设的五要素

    2、中国生命科学公共平台管理与发展研讨会的简要历史

    人才培养-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救赎之路

    我期待的实验技术人员成长路径

    大型仪器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 (省时)

    平台的管理制度等(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值班、维修、生物安全、消防、财务制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209 公共平台和我的前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sz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