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到底是什么?
也许在不同的场合,国学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如何传承国学?似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已成公理共识,但究竟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衡量标准又是什么?公众对国学传承的讨论从未间断。
历史,人文,艺术等各类反映中华文化知识的内容,都属于国学。
这么多国学经典,从哪开始
搜集了一下: 少儿学习国学顺序:
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到《千家诗》,让孩子体会自然生活之美。再到《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让孩子学习语言的表达手法。这些是孩子学习古代文言文的基础,跟孩子的语文成绩息息相关。
第二部分《增广贤文》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名言警句,是孩子写作能够引用的精句。
第三部分《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简短易记,适合培养孩子的语感和韵律感。
第四部分,《大学》《中庸》 《左传》 《易经》《史记》《古文观止》 《论语》 等等,这些读物诗歌类的韵律和篇幅相对适合孩子一些。蕴含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处世哲学,孩子理解起来有难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糟粕与精华并存且时过境迁,所以学习经典也要有所辨识和取舍。
国学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国学都讲究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古诗词的好方法、好习惯,也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这是千百年来已被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经验,也是学习语言的必由之路。从“书声琅琅,口舌成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都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诵读法就是高度重视的。在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应注意指导诵读者的诵读——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还要注意指导诵读者敢于放胆地诵读,敢于大声地诵读。
诵读法是一种倍受古人重视的传统的阅读方法。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曰:‘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诵读法也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的优秀教法之一。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对诵读法推崇备至,他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