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就是在下班路上用手机码字的份。
白天的负能量转化成对公司和工作方式的进一步思考,在地铁上用简书输出,也算是让自己一吐为快。
今天来聊一聊工作效率。
C爷始终认为人的一生时间最珍贵,其次珍贵的是有限时间内的体验。
普通人的上班时间,朝九晚五,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和一名员工的价值。
但当一个企业处于稳定的内卷期而不求快速发展时,当员工在有效工作时长内的效率下降,而所处的环境开始通过加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哪位员工更愿意为企业无私奉献甚至更加优秀时,C爷的判断就是:企业病了,人的发展可能也开始内卷甚至停滞了。
效率,通俗意义上讲,是一定时间内的价值产出。
流水线作业,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物品个数来衡量,在质量过关的前提下,个数越多,效率越高。
放在日常工作上,工作无法简单地用个数衡量,这时的效率,需要考虑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完成不同类型的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时间。
工作中的事务,有些需要独自思考,有些需要双方沟通,有些需要多人探讨。
当各种类型的事务袭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到最好,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
第一,能够2分钟以内解决的事情就立马去解决。
比如跑一趟腿传递一份材料,比如打个电话传达工作要求,比如迅速确认一个客观细节,比如分配纯靠工作量去完成的任务。
这些内容,都是2分钟以内可以解决的,切记不要让它一等再等。
关于分配工作不及时,C爷体会深刻。
在某段时间的工作中,常常是半个白天没有任务可做,而主管在身边疯狂忙碌。
到了下班时间,主管做完了手里的事情,在我们几个年轻人收拾东西准备下班之时,召集我们开会,于是我们迎来了从6点到晚上10点的一场加班。
这里是允许一群草姓动物奔腾而过的。
第二,需要独立思考的事情用整片的时间放在上午做。
比如做方案,比如写文章,比如开展研究,比如验证疑点。
一日之计在于晨,这话绝对没错。
上午的思路清晰,头脑轻松灵活,适合独自思考文章的逻辑框架,搭建方案的主要部分,琢磨过去遗留的痛点和难点。
但说笑两句,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想用早晨精力旺盛的时间来思考,可身边的人把充沛的经历用来聊天用来嗨,这样酸爽的体验,会让你很烦躁为何自己长了两只可以收音的耳朵。
第三,需要多人讨论的事情,明确目标再聊。
《乌合之众》里提到,集体的思考能力往往不会比一个人思考能力更强,集体得出的结论,也不会比一个人得出的结论更加正确。
既然在工作有多人讨论的场合,那么多人的效果,是发挥在思维的多角度上,体现在提议的多元化上,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人各一句滔滔不绝。
在多人讨论的开始之前,主导者,至少需要明确他需要在这次头脑风暴中获取什么,需要在这场讨论中确定什么。
即便无法一次讨论就得到结果,至少要把握住主线,要引导大家进行从充分发散再到收敛的探讨。
C爷本人,真的对无法推进实际工作,却反复讨论的所谓"头脑风暴",深恶痛绝。
以上三点,是C爷结合工作实际,随口输出了一些关于工作方面效率的探讨。
C爷始终遵循自己输出的三条建议,以实际行动珍惜工作时间,也同样认可这三条在生活中的事务打理和沟通交流中的适用性。
您若能有所借鉴,C爷会很开心。
且聊到这里,地铁到站,准备下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