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很多留学生而言,是无奈、纠结甚至迷茫的一年。
有人在家留学,有人仍奔波在申请的路上,有人对留学有了新的思考。
还有人出于家庭经济考量和完成学业的心愿,毅然选择逆飞留学。
01
近日,一名叫陈甜(化名)的中国留学生坚持飞往疫情处于焦灼期的英国的行为,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争议。
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疫情影响,直飞英国的航班已经全部取消,但是陈甜“幸运”地在辗转韩国和荷兰后,最后抵达目的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陈甜表示:“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支持我做的选择,可能大家觉得我疯了吧。甚至在临飞的前一天,我还和‘让我取消机票’的父母吵了一架,父母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一定要在这个危险的时候回英国。”
但对于自己这次选择冒险,陈甜自己也很无奈。
本来陈甜在大学毕业后两个机会,一个是参与中科大实验项目,另一个则是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读研,但是都因为疫情打乱了节奏。
眼看身边的同学,有的在国内读研,有的找到了工作,有的出国延期开始实习,她的焦虑感油然而生。
父母为了给她凑20万元的学费生活费缩衣节食,这些她都看在眼里。
“为什么身边的人都已经可以自己赚钱了,我却只能一直花家里的钱?”
“如果这次没飞成英国,那前期花的所有钱就打水漂了,我心疼。”
和很多留学生一样,网课成了她最无奈的选择:
遇到小组作业更是灾难,和印度同学谁也听不懂谁的表达。
上半学期的实验课也变成了老师演示,在用老师的数据写报告。
下学期的实验课是否也是线上,老师一直没有回复。
“这样的网课并不是什么稀有的资源,甚至不花钱就可以买到。如果继续在线上网课,那这一年将学不到东西,会变得毫无意义。”
有人选择登山,赏尽山间景色;有人选择看海,看浮浮沉沉,看波澜壮阔;有人选择留在平原,一马平川,坦荡无余。
不论是什么结果,都是个人选择。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个选择,你做的是,对每个结果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生活是自己的,你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在一笔一划描绘你未来的图纸。
02
李开复说:“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在未知的道路上验证结果,是一种勇气,一种稀缺的能力。
戴森公司创始人,詹姆斯戴森,他的成功就开始于敢于试错。
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普遍使用一种要不断更换集尘袋的吸尘器,非常麻烦,但70年间从未有人对这种吸尘器进行过改进。
当时的戴森,完全不懂家电的发明创造。
他不屈不挠地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发,力图改变。
在经历了5127次失败后,戴森研制出了无袋螺旋吸尘器。
这项发明,为他赢得了日本国际设计博览会奖,在全球引领戴森风潮。
选择就是一种试错,排除掉错误,才能更接近正确的方向。
试错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会。
马云曾找雷军给自己投资2000万,被雷军拒绝。
后来雷军反思,说了句非常深刻的话:“有机会一定要试一试,其实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
有目标的人穿越困难航行,没目标的人躲避困难漂泊。
带有目的性的试错,才能让试错这件事,成为有突破力的尖刀。
03
努力就像一张人生的车票,决定了我们的交通工具。
没有努力,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
河南南阳,有这样两位老人,他们做了一件让年轻人十分佩服的事情。
81岁的李志新和70岁的孟庆立,他们参加了职校考试。
对此,校方表示:最初在听到这次考试有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报考的时候,我感觉很意外,这么大岁数的考生他们学校还是第一次遇到。
不光学校吃惊,在最初决定报考的时候,两位老人身边的邻居也觉得难以想象。
李志新说:“有的村民还笑话我,认为这么大岁数在家看个电视,上公园转转,享清福不好吗?我反正有个愿望,奔着人老了学到老,就一个心思,只想把技术学到手里就行了。”
但两位老人却很坚定:“想学习,啥困难都能克服。”
最终,两人分别以一个122分和111分的成绩,双双收到了南阳农业职业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李志新和孟庆立两位古稀之年的老人,正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老人也可以选择报考职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世界上唯一不能复制的是时间,唯一不能重演的是人生,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是年龄,该怎么走,过什么样的生活全凭自己的努力和选择,人生很贵,请别浪费。
只有选择没有努力,你会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
选择的同时知道要付出努力,你的下限不会差。
没有所谓的错误的选择,只有不够努力的选择,越努力越幸运。
人生最好的选择,就是选择努力,不断向上。
04
人生是个不断成长的过程,我们一直在选择,一直在遇见,在成长中与无数的美好瞬间不期而遇。
努力朝着自己心中的天地进发,逐渐接近目标。
每一个选择,都值得被尊重。
作家沈石溪的一段话,与君共勉:
在成长的道路上,既有鸟语花香,也有风风雨雨,既有一马平川,也有高峰险滩,任何困难都是一种挑战,任何坎坷都是一份考验。
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愿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