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一句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那叫事故,只有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才叫故事。”我们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种能够感同身受的故事。实际上,在说者与听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心灵治愈的渠道,一方诉说,一方倾听,很好地契合了双方所需——何乐而不为呢?
从理论上来解释:叙事疗法就是咨询师陪同求助者的一次探索之旅。重点不是改变求助者,而是和他创造新的故事和意义。在予以求助者帮助时,施助者应该保持“好奇之心”,切忌救人之心,胜人之心,教人之心。通常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尽量做到“话说人”,而不是“人说话”。即让来访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投射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施助者以自己主观的想法去引导来访者,也就是要给来访者一定的自主权。
人之所以有心理问题,是因为主题故事讲不下去了,矛盾了。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施助者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
前些天,自己有机会和一些抑郁症患者在一起短暂地想出几个小时。当时自己没有意识到叙事疗法这种心理辅助方式,但现在我渐渐明白了,自己当时所能联想到的其它辅助方式与叙事疗法也是大同小异。
记得当时和我聊天的是一位30多岁的妇女,从她表面上来看没有什么异样,要说有的法,就是有时稍显呆滞。是她主动找我说话,但她一开口,我就意识到了她是一个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病人。她当时问我:“如果我现在想杀人,然后把那个人杀了,会有人制裁我吗?”我顿住了,反应确实是好奇心涌上心间:是怎样的一件事让她具有如此极端的思想?我小心翼翼地对她说:“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如果你对那个人仇恨,你可以通过其它正确的途径来制裁他,譬如说法律。”接着她主动向我讲起了她的故事,在这里我只能简略讲一点,毕竟涉及当事人的隐私,仅供参考。
当事人叙事如下:“我小时候生活优越,且各方面条件都很好。而我的表妹家庭条件不好,且有些方面不如我优秀。大小我们之间没什么冲突,但自从她懂事,即18岁以后,好像对我总怀一种嫉妒之心,处处针对我,而且总是对我和我妈进行辱骂。更令我憎恨的是,她交了一个男朋友后,叫她男朋友的朋友对我和我妈进行拳打脚踢,我认为她是在报复我。所以我想让那个男的去死,我认为是我表妹指使他这么做的,所以我也想制裁我的表妹。”以上即是她向我表达的部分意思,首先,我听完后,很惊讶这位诉说者能够向我说出她她内心的故事,当然,我是很想帮助她的,不过我也意识到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回答她的问题和疑惑,因为毕竟我还没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可能化解恨——更多的还是依靠自己的意志吧。
我很想知道更多人看到这段话后的看法,因为个人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绝对不仅仅是自身问题,也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外界。就我所知,当时还有几个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女生患了抑郁症。她们的行为看上去和正常人一模一样,但是却又总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我们明显的察觉到她们和周边人的不同。
其中有一个18岁的女生,在她接受帮助之前,吃了20多粒药,我想那可能像极了电视里上演的自杀情形,我不了解现场情况,但我觉得那是一种在受了多大的刺激后才可能产生这种轻生的想法,明明我看见她可以安慰其她与她类似的抑郁患者,却又无法化解自己的内在情绪,抑郁症——究竟是有多么可怕?在她们诉说时,有些掺杂了极端的事情,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有两个和我一样的同龄女生,一个是因为性格胆小患了抑郁症,表情显得呆滞,看上去自理能力似乎也受到了影响,而另外一个竟然是因为同学的言语暴力而患了抑郁症。我不知道她们在向施助者讲述这些痛点时,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想法:无助?悲伤?还是仇恨?我想,在她们已经患有抑郁症时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好像看到,只要她们有人陪伴在身边,和她们说话时,完全看不出她们是抑郁症患者。只不过,在早晨的时候,我会听到她们有人在梦中发出害怕的求救声,然后在睡觉时发出哭声。
世界,明明看起来很美好,为什么有时候却在惩罚那些自我不能自救的人?是的,正如我们所见,“很美好”只是“看起来”,“看起来”和“亲身经历”的差距很大,妄加判断——必定会让我们陷入认知的盲区。
人——是有力量的,每个人在和问题抗争的过程中,都会用各自的方法陪伴自己,在问题发现以前,早就自疗一段时间了。所以,人不等于问题,当你认为自己在面对问题时,已经很好地把个案和问题分开了。人能够和问题的故事剥离后,就会开始感觉个人的自主,感觉自己有能力介入自己的生活与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