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1月26日,“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玉鱼是在装饰玉器中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器型。 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发现用鱼作的纹饰,红山文化和良洁文化中出现了用玉琢制的鱼纹。这些文化现象表明,鱼是最早与人类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少数动物之一。伴随着中国传统崇玉文化的发展,玉鱼作为装饰品之一,一直是古人喜欢的佩戴之物。大量出现在商周时期的玉鱼,都有钻孔,人们随身佩挂。唐宋时期把玉鱼看成福瑞物,佩戴鱼佩鱼坠成了流行饰物。玉鱼佩饰大量流行是在元明清时期,因“鱼”、“裕”、“余”谐音,人们把鱼作为一种吉祥的寓意物,以玉鱼佩件喻为富足有余、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代人们的这种崇玉心理和习俗,同时也推动着玉鱼雕琢技巧的日益精湛.逐步形成了玉色浩型由小到大、纹饰由简到繁、雕作由粗到精、艺术风格由注重写真到讲究意境的发展轨迹。
此件玉鱼长:30.5cm、高:12.5cm、重量:2250g,局部黄土沁,器身有沁脉和沁沟,刻有铭文,写意传神。两面以减地法阴线琢刻鱼嘴和鱼尾,正面减地浅浮雕兽面纹,鱼尾部的阴刻线凌厉劲锐,陡阔劲挺,毫无滞碍,如铁犁入地,游刃有余,微观状态,可见明显跳刀痕,其工艺之精湛。良渚玉器动物类的圆雕器物不多,已经出土的只有鸟蝉鱼龟鳖等少数几种,其中鱼龟鳖水生动物写实雕件和良渚先民傍水而居,渔猎耕作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此鱼佩玉质精良,神形毕肖。良渚玉鱼平唇,单圈大眼,当属良禇之中经典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