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敦煌城南。山体由流沙堆积而成。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凤凰一样美丽!它东起莫高窟,西止睡佛山下的党河水库,绵延40多公里,南北广布20多公里,最高处海拔1715米。远远望去,峰峦高低起伏,如刀削斧劈,景色奇丽,蔚为壮观!
解密鸣沙山:世界上记载鸣沙现象以中国最早,但多少代以来古人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才首次有人用科学方法去探究。国外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观点较多,主要有三说:
第一种为静电发声说。认为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
第二种为摩擦发声说。认为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烈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而鸣。
第三种为共鸣放大说。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共鸣箱的共鸣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月牙泉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从2000年开始,敦煌市采取应急措施,在月牙泉周边回灌河水补充月牙泉水位,使月牙泉暂时免于枯竭。
2004年的水位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导致月牙泉水位在1米左右回旋,如果不进行根本性治理,月牙泉这一世界级遗产将面临干涸枯竭的危险。
为此,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人员已经开展鸣沙山· 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这一研究将为保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根据媒体报道,这项研究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大范围野外调查,选定监测地点,建立控制网,对区内不同发育阶段沙山进行监测,辅助沙丘体微气象特征观测,进行室内风洞模拟实验;第二阶段是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充监测,提交最终研究成果。据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屈建军介绍,他们将应用遥感和非地形摄影测量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内沙山形成发育进行动态过程监测;通过计算机数字化解析处理,建立区内沙山形成演化动态数据库及数字地形模型;采用不同时期趋势面的动态数字空间分析,从动力学机制研究区内沙山形成发育的风沙物理学过程,开展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沙山动态变化及环流特征研究。
骆驼祥子,缺了祥子门口购票后,四人共同选了联排的一对骆驼大哥,手牵手 腿绑腿地前进。骆驼倾下身体,我一跃而上,才感受到这2.2米高的离地距离 比想象中更悬乎。我摸摸它的长睫毛,拍拍前颈,再用脚蹬和它拉进距离。温顺,善良,耐力强,敬业爱岗,眼神慈祥,它不简单。双手拉紧驼峰间的握手,不然我怕一个冷颤掉下来。这只骆驼服役时间蛮长,老态已初现,看那睫毛根部的浑浊和驼峰的干瘪 略知。一路上,这位大哥不停拉粪,想象一下啊,后面的骑客也是保持距离。在古代 往来西语和中亚 西亚的客商巨贾牵着骆驼上路,驼物驼人,遇上大风沙,一阵疾风刮过,人和骆驼都被黄沙埋进深处,偶遇强盗匪人 还会遭遇身家性命之危,也是体味到商人的一番路途苦。
无论道路怎样漫长,
你总在不停跋涉;
无论命运怎样坎坷,
你总在顽强拼搏。
哦,金色的骆驼,
你给大漠上送来春色,
哦,金色的骆驼,
你在沙海上行进开拓,
你摇着驼铃,
留下无私的歌,
让人们去评说,
无论道路怎样漫长,
你总在不停跋涉;
无论命运怎样坎坷,
你总在顽强拼搏。
哦,金色的骆驼,
你给大漠上送来春色;
哦,金色的骆驼,
你在瀚海上行进开拓,
你摇着驼铃,
留下无私的歌,
让人们去评说,
。。。
。。。
(歌舞剧 骆驼行 歌词)
climb to the top 沙漠之苍凉 你需要亲历从底部开始往山上走,炎热扑面而来,路上的饮用水已经全部喝完,小胡和我在旁边的小店里买了补给,坐在树边休息,其实我的心里实在好奇,这样的自然环境怎么会有绿树成荫。也是神奇,在大路两旁居然有四颗大树(树的名字叫不出)凌然竖立。
喝完水,立刻上路。沿着已经铺设好的沿线竹梯我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不费丝毫力气已经到了山腰,往下张望,两位姑娘紧紧跟在后面。蒙面女侠,都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踩在竹质阶梯上,“吱吱纽纽”响个不停。在第二级山腰上休息片刻,望着远方,倏然宁静,燥热不语。
驼铃声声,
不觉耳畔。
丝路清风,
明月当前。
莞尔一笑,
细细品读。
宁静致远,
陌生恐惧。
宁静致远 骆驼在走路 我把住镜头下一段路,为自己再次鼓劲,体力消耗的基数已完全跨越了我的想象,因为在登上华山五座山峰之后我又一次挑战了耐力的极限。是的,再次攀登鸣沙山的南面顶端。我告诉自己沙山虽无攀华山之惊险,但与登泰山一样艰难!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似平行而无进,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那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横生。
隽永 细沙细雨下午,尤其是黄昏时分,来看月牙泉,是最佳时候。
路上查阅典籍,历史上的鸣沙山亦是经典中的精华。文献记载: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
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打卡之处 最好的伙伴一日行程有一首诗词做解语:
你给我一片沙漠
却没有留下骆驼
就为了试我炼我
能否用信心穿过
你给我一场风暴
却没有港湾落脚
就为了试我炼我
能否用信心依靠
穿越那沙漠以信心为我骆驼
绿洲就在前方
路就在脚下开拓
(沙漠里的骆驼 诗歌月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