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遇见自己 亦是人生的功课。
想了很久,······我是达成了目标:没有任何抱怨,一句也没有。
在去莫高窟之前,查到的资料里最多的是游客口里的抱怨,一部分是怀着敬仰的心情进去,在世界第一石窟建筑里梦想的破碎,因为与现实的反差巨大。如,你原本是拿着教科书里精美的飞天壁画和反弹琵琶的美艳佛像人物要求旅行体验一级棒,但实际入门后才发现人山人海,是仅有4——8个洞开放,当本地人反驳你说:“那么珍贵的稀世宝藏,你真以为可以随便看到?”。另一部分,排着望不到尽头的长队,烈日时闪着沙漠特有的枯燥之光,你体力不支 口干舌燥 心乱如麻,站立不稳,好不容易轮到自己进洞门,却发现不可拍照 不可多停留半分,更不能听到耐心细致的石窟壁画的专业讲解(这是必然没有的),就算望一眼佛祖,却依然因为知识贫乏而不得要领。抬头凝视,只觉得两眼冒着金花 叹一句白跑一趟。
别急啊,莫高窟的行程,是一夜也道不尽的血泪吗?
但,我没有抱怨,一丝也没有。感谢我自己,感谢一路的祷告,确切地说我吞下了疲惫。
大漠深处,有那么多不得已而为之,有无数的创伤悲情,一个民族的隐痛心伤随处可见,我为什么还要在这苍凉瑟瑟中加注一汪泪水。我,不要。
敦煌,不是我一直以来未曾谋面的未来吗?此刻,付出漫漫路程的劳苦之后,我只想一探究竟,解答自己。
怕阳光的那人:我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南端,地处甘肃 青海 新疆三省的交界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人口18万,此地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闻名遐迩。她在古代中国通往西域 中亚 欧洲的交通要塞之上,丝绸之路曾有过繁荣的对外贸易,在旅游资源上,以敦煌壁画和敦煌石窟闻名中外。同时在佛教文化上,也是传播汉化宗教文化的一个集散地,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代长城边陲玉门关和阳关的所在地,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上记载 汉武帝继承帝位后,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 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要塞的丝绸之路。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抵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着昆仑山到达敦煌。南线从敦煌出,经过楼兰 帕米尔高原,到达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 龟兹,越帕米尔高原最后抵达大宛。汉唐之交,又沿着天山北骊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至梻林国(今东罗马)。汉宋年间,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之要塞,敦煌犹如镶嵌在西域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四个文化体系在此路上汇聚,共同谱就一首壮丽 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大作。
在丝绸之路建成之后,中国境内的丝绸 农业技术 物产 作物不断向西传播到中亚 西亚和欧洲(本人在荷兰见过用英国靛青染料绘制成的瓷器,虽然颜料为进口 但所有工艺,绘画技巧 风格,布局和文案基调都是原样从中国传播至欧洲)。西亚 中亚 欧洲的部分物产亦是传播到中土帝国,中原地区。
中国的门面 敦煌正门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之要冲,承担着中西方贸易的“咽喉锁钥”及中转站之职能,西域胡商和中原汉族客商在此处云集,从事着一切可转换的贸易。同时 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及中亚文化,欧洲部分习俗不断输入进敦煌,中西不同文明之结晶在此交汇,碰撞,相融,使得敦煌成为“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人文荟萃,文化桀然。在我们一行所到之处 尤其是进入窟门后 在第296号窟顶端有着更生动直观的记录 。
阳关大道 嘉峪关 远处的古长城 只见土坯若干年历史画卷翻过,外族入侵 敦煌一度被废弃,无人居住,因此衰败,遇到移民,又重新有人居住,绵延不绝。
我们一行人马用了异常漫长的等待 粗粗算来有几个时辰,排队 挤进挤出,中间还拍照打卡,休息交流,然,在可计算的入窟观赏时间只在30分钟以内。这应验了在旺季暑假(6——8月),不要轻易进莫高窟的流言。目所能及,莫高窟外部景观是沙漠场,土路,人工建筑。敦煌地区石窟保存了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 近千余年的飞天形象,是民族文化中异常灿烂的瑰宝,也是世界佛教艺术最夺目的一支。
莫高窟外围的新疆杨 防沙林 远处的玉门 石窟的岩壁 僵硬硌人飞天这一千余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亦是莫高窟多项艺术作品演变的历史缩影,其演变历史连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致吻合。
嘉峪关近景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敦煌作为其中一份子同样惨遭各方帝国的肆意凌辱和蛮狠掠夺。可记载的如下:
公元1900年,光绪26年 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经书 文本 文物各万件,总计4万余件。
1907. 1914年, 英国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 文物 一万多件,目前在大英博物馆亚太馆展出,珍藏部分不展出,轮流换展。
1908年, 法国人伯希和 将经洞里捡选出的最精华部分5000件掠夺至法国。目前存在于法国国家博物馆。
1910年 ,藏经洞中的劫后余生 部分经文 大部分转运到北京,交予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手里掠夺600件经卷,现仍在日本民间古玩店可见。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从敦煌盗走一批经卷写本,并在此停留,进行洞穴测绘,盗走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化学胶水 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
。。。
这段可怕的掠夺史,如诉如泣,祖国母亲被侵犯,被凌辱,因为当时清政府的腐化无能,一座千古文化宝库被各方豪强强取豪夺,回想圆明园遗址,你我在默示中何等心底滴血。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生动鲜活,时刻警醒,不断敲击:除了强大自身,除了民族独立 自主 自强不息,我们没有任何退路。
默示下的警醒之后,我们一共进入了四个洞穴,但因为不能拍照,所以此处没有洞内景象留存。
建国后终于得到保护的莫高窟新中国成立之后,敦煌文物研究所就把修复病害壁画作为保护的首要工作,这是我国最早从事石窟及其壁画等文物保护的专门机构。1980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将原来设置的各业务组改为研究室,保护组改为保护研究室。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敦煌文物研究所由原来的处级单位升格为地厅级单位,并改名为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室随之扩大为敦煌研究院石窟保护研究所。当时专门从事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的也只有5个人。
随着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甘肃省政府加大了对敦煌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1987年12月11日,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际上对敦煌石窟文物及其保护的关注也大大提高。敦煌研究院抢抓机遇,立足于敦煌石窟文物的保护研究与修复,大力引进所需要的科技人才,通过立项、申请课题,多方争取科研经费,广泛寻求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实施对莫高窟的法律保护、设施保护,特别是积极开展了和美、日、英等国的科学保护合作项目,通过长期合作,不仅更新了观念,培养了人才,壮大了队伍,更使敦煌石窟特别是壁画的保护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和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敦煌研究院的壁画保护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那段历史 苦难史 来了——去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派专家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考察,并拟定了长远保护规划。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制订的《1956—1966年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工作规划草案》中,就将壁画塑像的修整工作列为重点,规划中指出具体工作主要是:“固着壁画与崖面的脱离现象或表面彩色层与壁画脱离现象;剥离重层壁画,清洗烟熏壁画等实验工作,及危险塑像修整工作等”。规划中还对开展起甲等多种病害壁画的修复试验提出了具体要求。在常书鸿所长的指导下,窦占彪等保护人员,首先采用边沿加固、泥浆粘贴、铆钉加固的方法对莫高窟第159、196、194、262、445、444、366、130等几十个高层洞窟的壁画大面积脱落进行了修复加固,有效地保护了大量濒临脱落的壁画。经过60多年时间的检验,证明这种方法对保护壁画是行之有效的。为了抢修大量产生病害的壁画、彩塑,1957年,文化部邀请捷克斯洛伐克从事了30多年壁画修复的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Josepn Gerald)先生到我国考察讲学。常书鸿所长邀请他来莫高窟参观、考察、介绍修复壁画的经验,约瑟夫·格拉尔于8月8日—8月14日作了六次壁画修复工作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国外从事壁画修复工作的方法和材料,并用他带来的黏合剂在莫高窟第474窟做了修复壁画的现场试验,他用的方法就是用医用注射针管把黏合剂水溶液注入到起甲壁画裂隙,然后用纱布棉球压平。在他的启发下,敦煌文物保护工作者逐步试验改装了更加适用的修复针管和修复工艺。
当年的困难 现在回忆备注与日本合作:(老人承认 研究敦煌首推日本文化研究所,杰出的学术能力在世界范围为第一)
1987年,中日两国签署文化交流政府间协议,中日合作保护敦煌壁画列入文化交流项目之中。1990年12月26日,敦煌研究院与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在东京正式签订了《中日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第194窟、53窟协议书、合作计划、实施细则》。随后,又分别于1996、1999、2002年签订了第2—4期合作协议。近20年间,主要完成了两个产生酥碱病害、疱疹状病害洞窟的小环境监测、病害调查、病害形成机理研究、修复材料的筛选及第53窟酥碱病害壁画的脱盐修复。应用近景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对第53窟进行拍摄,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档案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和数据库制作,首次将国外先进的多光谱光学调查方法用于莫高窟壁画技法和颜料进行无损分析研究,编撰出版了《中日壁画修复用语集》等。
2006年,中日双方又签订了《第五期中日合作研究保护敦煌莫高窟协议书、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北周第428窟、盛唐第148窟、北凉第268窟及其附龛、第272窟及其附龛、第275窟等的保护研究,包括壁画色彩技法及修复技术,14C测年等科学调查研究、评价、研修、成果的发表,以及与之相关的事业。此项合作研究于2016年结束。
根据国家文物局与美国GCI签订的协议,敦煌研究院与美方自1989年开始合作保护莫高窟项目。在此后的长期合作中,美国GCI的中国项目负责人一直是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博士(合作期间历任该所特别项目负责人、项目部副主任、科技部主任、副所长、首席项目专家等)。前期保护主要包括洞窟环境监测、窟顶流沙治理研究、壁画颜色监测、薄顶洞窟的加固方法及其材料的研究、石窟崖壁裂隙位移的观测研究、防尘网实验等。1993年10月在莫高窟联合召开了“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会议”。项目结束后,由国内外6位专家进行了评估,对以上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美国GCI所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中最成功的一个范例。通过合作,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支水平较高的文物保护技术队伍,促进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美国GCI表示了继续合作的愿望。
1997年5月,国家文物局与美国GCI双方在首次举行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简称《准则》)洽谈中达成共识,确定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美国GCI、澳大利亚国家遗产委员会三国合作,完成《准则》。同时明确提出将敦煌莫高窟、承德避暑山庄作为验证《准则》科学性的两个不同遗址的典型范例。还确定将同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实施的中美国际合作项目“莫高窟壁画保护研究”(第85窟壁画保护研究)作为验证《准则》壁画保护方面的典型范例。美国GCI为本项目提供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已经采用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程序表》(简称《程序表》),因此,该项目完全按照国际上通用的《程序表》中所列六个步骤进行。该《程序表》后来被列入《准则》中。中美双方组成第85窟项目组,项目组分为文献档案、环境监测、病害调查与分析测试、修复4个课题组。至2003年,从资料收集、调查,价值评估和现状调查入手,采取化学、物理、地学、环境、计算机等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通过壁画制作材料和壁画病害原因的分析,洞窟小环境和岩体水汽监测等大量实验,从而准确地找到了壁画病害产生的原因和形成的机理,为进一步治理该窟壁画病害奠定了科学依据。在壁画修复方面,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研究、筛选出了有针对性的治理酥碱、空鼓病害的修复材料,并研发出了灌浆、脱盐的修复工艺。
2004年6月28日—7月3日,由国家文物局支持,敦煌研究院、美国GCI联合主办的“丝绸之路古遗址保护——第二届石窟遗址保护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莫高窟举行。其中,第五场会议主题为“敦煌研究院与美国GCI保护85窟合作项目”,中美专家学者发表的11篇论文涉及该项目研究的各个方面。在会议期间,第85窟作为“敦煌莫高窟壁画保护研究”的示范,在洞窟中布置了保护程序的中英文展板,统一组织代表参观。实践证明,中美合作第85窟保护这种国际化的保护理念的形成对此后的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形成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而该项目取得的保护研究成果,对敦煌石窟乃至中国壁画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敦煌莫高窟第85窟保护修复研究”获“2004年度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十多年来,第85窟研发出来的壁画保护材料、技术,特别是空鼓病害灌浆回贴加固技术、壁画酥碱病害脱盐加固技术等,不仅应用在敦煌石窟,而且应用在所承担的全国各地相同病害壁画的保护修复中。
世界那么大,聚合力保护敦煌莫高窟。走进世界,成为自己。
几个疑问:1,问什么原因导致壁画不褪色?
多数洞窟一直被沙漠掩埋着的。 光线对莫高窟壁画颜料的影响,是引起颜料变色、褪色的主要因素之一。颜色发生变色、褪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上千年来紫外光以及可见光累积照射、逐渐变化的结果。对于一般的洞窟来说,壁面接受到的光主要是散射光,不受大影响。
one world one dunhuang另,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成分为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当地气候干燥少雨壁画不易被潮气侵蚀。
疑问二:敦煌莫高窟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前临宕泉河,面向东,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朝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停止了兴建并逐渐湮没于世人的视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后,这里才重新为人注意。近代,人们通常称其为“千佛洞”。
疑问三:王道士被骗是因为 傻吗?
莫高窟国宝是在什么情况下被王道士“卖”掉的?
首先,据英国考古学家奥雷尔·斯坦因所著《西域考古图记》原著译本记载,当年窃走敦煌文物的当事人之一斯坦因绞尽脑汁,竭尽引诱、欺骗、布施、盗窃等卑劣手段来对付老实巴交的王道士,最后其强盗行径终以得逞,并先后两次从王道士手中劫掠大量国宝运至大英博物馆。
其次,是各级官府对王道士的一片热忱表现冷漠,对他发现的宝藏根本不当回事,着实让王道士心灰意冷并误导了这位文盲道士。无奈之下,王道士心想,既然这批黄纸残绢不能引起官府的重视,也许它们确无多大价值,我何尝不可以用其换回一些银钱来资助洞窟的清理和修缮呢?即便如此,王道士还是始终犹豫不决,甚至在一瞬间作出了非常英明的决定。斯坦因写道:“到了第二天晚上,却遗憾地发现满怀疑忌的王道士干了一个通宵,将所有藏卷全部运回密室中去了。”如果就此打住,也许会避免了一场大错。可谁知,王道士终究还是败在了奸诈无比的斯坦因脚下。
第三,是王道士对唐僧的异常虔诚崇拜。斯坦因发现,王道士头脑简单,但信仰却很执著,尽管对佛教知之甚少,但对唐僧却顶礼膜拜。窥探到王道士的内心秘密后,斯坦因告诉王道士:古时的唐僧到印度取经,而今,是唐僧让斯先生把这些古代经卷重又取回印度。他们编造了离奇的神话来欺骗这位头脑简单又十分迷信的王道士。历史就这样无情地捉弄了王道士。
直到精通汉文的法国人伯希和在离开莫高窟的第二年即1909年,将少量经卷在北京六国饭店展示,这才引起了中外震惊和舆论的哗然。次年,清政府命甘肃当局将剩余残卷尽数运至北京。其间,又一路被地方官绅争相截留。就这样,藏经洞总量近6万卷的国宝藏品仅剩下8000来卷运抵北京。王道士几十年如一日远离贪腐,辛劳为公,虔诚信仰,一贯始终。历史并没有记载王道士私自占用了出卖老祖宗遗产而换来的一分钱。至死,他也就是一身道士长衫,一顶圆布帽,便被他的继任们装进了洞群外面的道士塔,仅比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时多了一身表明他身份的素服。
附注:今日行程
7:50 早餐
9:05 启程,司机开车送我们进敦煌莫高窟
12:00耐心等待入门 一组近景,但不允许洞内摄影
15:00 🔚结束了莫高窟洞内参观,决定下次可以在冬季打飞机进敦煌机场,再次进洞观看
16:30 鸣沙山 月牙泉 入园
夕阳西下 山顶观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