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文青眼中的曾国藩

一个文青眼中的曾国藩

作者: 丽先生历险记 | 来源:发表于2022-10-12 23:51 被阅读0次

    我从小喜欢书,也喜欢看书,什么书都读,比较杂,凭兴趣、凭心情看,但传记是不怎么看的,特别是古人的传记。

    这次国庆长假,振源经典共读营的书是:《曾国藩传》。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看。那句话怎么说的:自古成功靠强迫!

    曾国藩给我的印象,是不可明状的不好,说不出来,就像有人提到保险就反感一样,也不知道在反感什么。

    《曾国藩传》让我对其人有了360度的认知改观,他的传奇在疫情当下也给我了以下几点启示,我们一起共勉。


                          【壹】笨鸟先飞

    曾国藩的成功起源于曾爷爷的一个执着梦想:老曾家要出一个科举人!所以一个坚定的梦想非常重要,就像一颗种子。

    一直考不上秀才的曾国藩,被当作反面教材张榜公布,一下敲醒了他去思考为什么?不再一味地像父亲那样死读书。

    人生很多转折点都是在巨大的打击中实现的,当跌入谷底时,正好有时间反思自己。

    一旦开始动脑筋思考、进步飞速,前面久不中秀才的时间也没有浪费,用在了打下牢靠地基,养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学习的习惯。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人生逆袭的关键不在于出生怎样、智商如何,在于你有木有一颗想做成事的心。然后死磕自己,因为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剩下的只是时间而已。

    在我的公司里,广为流传一句话:简单相信,听话照做。从2014年进公司就听前辈们说:在公司里能留存下来,做得好的,都是遵循这八字箴言的。

    我一直是这样的人,简单相信,听话照做。从小比较愚钝,总是被人说:笨鸟先飞的主角就是笨鸟本人。

    所以当时,很顺利就留下来了。也是同期培训班唯一留存至今的人。照理说,应该如曾国藩一般,10年连跃7级啊,可是并没有。

    为什么呢?今日从这本《曾国藩传》里得到了答案。

    曾国藩和他的父亲,都是传说中比较笨的人,为什么曾国藩的父亲到40多才中秀才?同样的笨鸟先飞,同样的一板一眼学习。

    答案就是曾爸爸没有反思,对于自己的失败,没有去总结为什么失败,一味的按照导致失败的方法继续坚持,所以这样的“简单相信,听话照做”就是没有效果的。

    笨一点可以,有它的优势,可以磨砺人的韧性,如果想要成功逆袭,还差一个动作就是:反思,按照曾国藩的方法就是,日日写反思日记。这是普通人可以通过勤奋,靠自己就可以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贰】立志做圣人

    曾国藩进京做官后,并不像想象中顺利,加上自己的一箩筐臭毛病,更是不受人待见。

    正是这样的看似无所事事的岁月,曾国藩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要做圣人!

    自己缺点一大堆,离圣人实在是太远了,怎么办呢?又立下12条军规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让自己朝着圣人的方向前进。

    为了让自己更加趋向于“圣人”,就必须改掉自己的陋习,戒掉自己成瘾性的东西或者习惯。曾国藩戒烟一节,想起自己戒咖啡。

    当意识到自己不喝咖啡那一天,就头昏脑胀,昏昏欲睡,就意识到自己咖啡成瘾,就有意识开始戒咖啡,至少不喝咖啡也可喝也可的地步,很是花了一段时间。

    深入骨髓的陋习,很难改变,曾国藩的12条军规,严格执行。富兰克林也有类似的约束自己行为和养成自己好习惯的规定。看来成功的人采用的方法都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日日反思,写反思日记,不但自己写、看,还拜托朋友一起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完成并完善自己的行为及人格。

    向上结交朋友,一起进步,只有比自己优秀的人为伍,自己才可能获得更快的进步。

    社交圈、朋友圈好好经营,并且用工作外其余时间精进自己,让自己配得上朋友的推荐介绍,让他们相信你并且愿意向外推荐你,这样就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格局打开、站得足够高才可能看得足够远,才不会只贪图眼前利益,做个长期主义者,在古时候适用,在现在也是真理。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完成一个蜕变,使自己最终修成理想中的自己。每一个人理想中完美的自己都不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与现在的自己有差距。

    完成这个差距,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完美的人就有条件,怎样达成呢?通过一个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去达成。每一个习惯养成的时间不一样。

    就像我们公司为了培养一个跨行业的人成为行业的菁英,有“新人90天成功计划”......等一系列培育系统一样。

    正因为有这样的培训系统,我们才敢跨行业去挑选人才。这是被不断证实了可行的方法,确实是“简单相信,听话照做”就可以。


              【叁】从文到武、跨界跃迁

    在上下一气、官官相护的朝廷,即使做高官,对于像曾国藩这样有大志的时候来说,是一种煎熬,莫如离开告老还乡,古代很多有志向的文人都是这样的。

    国家危难之时,曾国藩不忘自己立下的远大志向,一介文人、从零开始挑战武将,亲手操练湘军水军。

    在什么都没有,人人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召集士兵,越是有困难、有挑战,对曾国藩的动力越大,越挫越勇,以下是他对于困难采用的应对方法。

    首先、他坚信天下之至拙可胜天下之至巧。不会就去学,造船从现成的、民间的手艺用起,在制造的过程中不断去试验去改进,直到得到想要的战船为止。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看是看不会的,做就可以。

    第二、曾国藩屡败屡战,不成功不肯罢休,养成了坚韧的性格。洪秀全坚持了4次科考就放弃了,因为太难了,还有别的路,这就是聪明取巧的人的做法,他走上的是另一条路,极端之路,做出比秦始皇焚书坑儒更恶劣的行为,与取巧求胜的性格脱离不了干系。

    第三、十分清楚自己和敌方的实力,在还没有势均力敌的时候,即使皇帝的诏书一而再下来,也是各种博弈推、拖,直到时机成熟,才会出动,抱着首战必胜的决心。

    第四、凡打仗之军队,必日日勤操练,下苦功夫,磨练战士们的意志,如果一个打仗的队伍不以打仗为主,分心去经营副业收入,天天吃吃喝喝、你好我好,是不可能打下胜仗的。把这个道理用在现在的公司、团队经营是一样的道理。

    第五、既然清朝的正规军队恶习满满,不可重用,那就从新开始招募新兵,也就是不要当过兵的,从零开始培养。原因很简单,有过当兵经验的人,已经养成了一些习惯,不但培养多一道坎,而且很容易遇到挫折时,当逃兵。

    以上几点对于我作为一个保险业的销售管理者,在跨行业培养人才,特别是销售管理人才的时候,有很大借鉴意义。

    另外:极端的动作及打击,往往就是一个突破点,有人选择放弃,回到舒适安逸的状态,人生就平平淡淡过了。一旦选择去面对困难,去想办法解决,就走上另一条人生道路。

    如果一个人天赋异禀,活该他成功,也羡慕不来。如果是资质平平,甚至还愚笨,最后靠勤勤恳恳,努力拼搏成功了呢?其实我们与成功之间没有那么远的距离,在遇到困难时,成功的人选择了少有人走的路而已。

    兵不在多,在精。作战首要勇敢,做将帅的人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一定是带头跑在“作战前线”的道理,你得在最前线,听到隆隆的枪炮声,带领大家一起向前冲,才能拿下一次又一次的战役!

    换在今天,商场如战场,道理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现如今光是勇敢是没有办法带好部队的,还需要谋略。必须要不断学习,还要带领“部下”“同伴”一起学习进步,这样才能锻炼打造出一支强大的实战队伍!

    曾国藩用制度解决了别人用道德去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度使道德变成符合下属(别人)利益的一种行为。这一点也是我们特别是像我这样感性的“文青”值得借鉴的点。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所有行为动机都是以利己为出发点。这个利己最基础的就是:满足生存安全。所有的团建聚会、吃吃喝喝,目的都应该为带领大家打胜仗拿结果、得报酬服务,否则再好玩、有趣都没有办法留下人和你一起干!


              【肆】通过老、庄修炼心性

    官员大臣们全体排斥、皇帝也不待见,让曾国藩看不到政治希望,借由父亲过世守孝三年为由据不出山,没想到皇帝准奏。

    仕途不得志陷入绝境的曾国藩,闭门思过两年,终于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现在的结果是什么行为造成的?凡大起必有大落,此为人生。在重大失败里,往往藏着机会。

    再出山的曾国藩,变得稳重、少言,处理事情多了许多圆润。不再咄咄逼人、刚愎自用。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有大的格局,清晰自己的战略,不会被眼前利益形式所胁迫。

    不断精进自己,提高认知水平非常重要。只有格局打开了,才不会在小事上乱了分寸。屡胜会生骄气、如果接着失败又生躁,骄躁相加,用兵大忌。

    是人就会因为成功而膨胀,如果旁边还没有一个可以说真话的人,必定会走向不好的方向。行事过于刚者,表面上看起来是强者,实际上是弱者。

    前几日清理旧物、旧信件,其中有一封高中班长写给我的信,个中细节不表,唯有一点:你现在银行系统,应该注意一下自己的火爆性格,否则会吃大亏……

    当时我应该是18岁上下的年纪,正是本性张扬的最显著时期,可这封信是在父亲的杂物之中,也就是当年自己没有收到此信(被扣留了),现在想来如果收到了呢?自己会反思吗?从此走向另一条人生道路?

    曾国藩又说“勿忘勿助”,大抵还是需要自己去经历发现的。有一点很有启发:当年太早进入社会,没有人指引要实际地多学习多读书,只是一个执念让自己没有放弃读书的念头,也是万幸,在如此年纪(有生之年能够顿悟!)开始,开始就不晚。

    结硬寨、打呆仗。这一点可能是我领悟最深的一点。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老老实实做,不走捷径就是最快的速度。

    贝佐斯曾问过巴菲特: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会复制你的做法呢?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如果自己很清楚现在做的事情,是长期主义的,身边所有的负面声音都消失了,心静了,专注里就出来了,假以时日可成事。

    立远大志向。从此好好做人。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一时眼前利益不足以阻挡前进的路,如果挡住,说明尚需修行或者立志太浅。


              【伍】向曾国藩学习培养人

    一个死读八股文考中科举的人,没有按照自己年轻时候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多观察勤思考,求知始终与时俱进,曾国藩可以说是成长型思维的先创者,也是终身学习成长的典范。

    不但自己好学不倦,还有意识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这也是非常值得现代的我们学习的地方。特别具有天赋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来了不喜走了不悲,而大多数的人才来自于普通的人群,只要他们具备某一项专长技能就可以选入人才库加以培养。

    培养人才,就像带孩子一样,不能假手于人。也不能想起来就教、育一下,而是形成规律的学习、考试,再入市场去实践……和我们现在所谓的培养体系:输入-输出-实践,是一样一样的。

    是人就有缺点,特别是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是显而易见地突出。如果要用他、培养他,眼光要放长远,忽略一些不太紧要的缺点,大局为重。

    谁也不能一下子把跟了自己十几二十年的坏习惯改掉了。但如果是非常影响大局的毛病,就协助他们一天一天去往正向改正,直到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

    就像李鸿章睡懒觉的习惯,就是这样被纠正过来的。培养人才,要多方着手,多培养一些,而不是就独独的一个、两个,这样双方的压力都挺大的,成功了如果他们像左宗棠、沈葆桢一样呢?失败了也不至于天塌下来,总之长远考虑,多人培养。

    新东方、华为这样的企业,从来都不怕人跳槽,我能培养优秀的你出来,也能培养另一个你,因为培养人就是自己的本事,不用被裹挟。

    万事都有规律可循,我们读史可以找到规律,运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也不能完全照搬,要思考在现在的生活工作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总之底层的一些东西始终没有变过,变的都是表象的。


              【陆】终身学习自我成长

    《曾国藩传》打破了我不爱读古人传记的魔咒,原来中国古代有这么先进的人物!所做所为完全和现代没有什么区别嘛,成长型思维与时俱进。

    通书没有什么大的道理,就是结硬寨打呆仗,勤勤恳恳做,愚公移山的精神。每天反思自己,学习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成长型思维,这事它就成了。

    读完书,看完曾国藩的故事,合上书,变成自己可以迁移的行动:只管在正确的方向上做正确的事情,日日反思,写反思日记,一边走一边总结一边再前行。

    锻炼身体方面,进一步形成规律性的运动模式,继续坚持早起。只有身体健康、抵抗力增强、精力才能够用,才能抗住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带三只的日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文青眼中的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ix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