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位连伟人都推崇的晚清大臣;一位立志成为圣人的“笨拙”权臣;一位一生都为维护大清而奋斗的人。一位世人对他褒贬不一的人,他是怎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一跃成为名满天下的权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他的世界,了解他的传奇人生。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后又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说到这,大家是不是认为曾国藩天资聪慧?恰恰相反,少年时的曾国藩并不出众,甚至可以用笨拙来形容。但他学习十分刻苦,一篇文章背不出来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哪怕不睡觉也要坚持背诵,直到背会为止!说到这曾有这么一个关于他读书的小故事:“一天黄昏,他坐在书桌前背《岳阳楼记》,一个小偷潜入他房中,爬到房梁上,准备等他睡着之后偷东西,谁知临近午夜,文章还没背下来。小偷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指着曾国藩破口大骂:就你这个笨样,还读什么书?我都能背了!小偷说完,便从头到尾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随后扬长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个十分刻苦努力的人,做事也是追求结果的人!立下目标就会努力实现的人,也是一个十分固执的人!这也为他后期做官收到排挤埋下了伏笔。
虽然曾国藩学习十分刻苦,但他的进学之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连续六年都落榜,当然这也和他的父亲教导有关。1982年,面黄肌瘦的曾国藩和父亲曾麟书一起进京赶考。那年43岁的父亲中了秀才,而曾国藩又一次落榜,并被主考官列入黑榜,成为反面教材,批注“文理不同”,就差大骂“狗屁不是”了。回到家中看到父亲摆的升学宴,他一个人关上门躲在屋子里。此时的他没有自暴自弃,反而越挫越勇。他不断的反思自己到底那里出了问题。除了总结出自己比较笨之外还发现自己的文章与其他人有很大的区别。自己的文章太死板,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对整体格局和气势的把握,而其他人恰恰相反。从此曾国藩就像突然开了窍一样,文章突飞猛进,终于在第七年中了秀才,接着考上举人、进士,最后顺利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中央官员。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保持坚定的信念。还要有坚韧的性格更要敢于直视自己短板,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学习我们经常会教育孩子不要轻言放弃,遇到问题不要退缩,要再接再厉,坚持就会取得胜利。当孩子失败时就会埋怨孩子学习不够刻苦,没有进取之心等等,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先放弃了,没有持之以恒的教育,面对孩子失败的勇气。反而对孩子的工作生活予以要求:我们要求他们要敢于面对困难,不要抱怨,敢于面对失败;要求他们不要自暴自弃,敢于面对挑战,更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等等。但真正能做到像曾国藩那样的很少,多数的人会埋怨,会退缩,会放弃,会趋于平淡等等!就中秀才这件事,放到现在那就是高考,人生道路上的又一转折点。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肯抓住这唯一的机会。那些半途而废的,中途退学的,高考落榜的等等!虽然考上大学不一定能让你的人生精彩,但不上大学可能就会错过另一处的风景,同时这也是自我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说有时好的生活,能力的高低,社会地位的体现都和我们自己的努力息息相关。毕竟我们进入大学的机会只有一次,不像以前中秀才那样可以不断的赶考,只要你愿意可以一直考,考到死去的那一天。
话题回到曾国藩,他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放弃的精神终于迈入了京城的权利中心。实现了人生理想的第一步。但没过多久,他便陷入了自卑。为什么呢?因为京城的有才之人比比皆是,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就好比你千辛万苦终于看上了清华,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自己只是众多优秀人才中的最不起眼的一个,人家比你更厉害,有满分的,保送的,人才引进的等等。此时的你会是什么感觉?同样,曾国藩就是这种情况,再加上他一口难懂的湖南湘乡话,整个人的形象气质也像个土包子。更重要的是,曾国藩以前读的都是为了写八股文的四书五经;而北京的精英们,大多见识丰富、涉猎广博,这些都令曾国藩望尘莫及。
曾国藩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喜欢掌控主导权的人,为此他又发挥了自己“尚拙”的优势,克服了他浮躁,傲慢,虚伪,好色的缺点。说到好色,曾国藩特别喜欢看美女,这好像也是所有男人的通病。有一次,曾国藩听说他的同僚新纳了小妾,十分美貌。就来到同僚家里要求他把小妾领出来给他看看,中间还与小妾调笑了几句。回到家中,他反思自己,觉得这样是不对的,就把这件事记在了日记里。
记日记是他克服自身毛病的第一步,用来记录自己每天都做了哪些事情,并反省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后加以改正。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他又给自己定下了十分严格的“十二条准则”,以规范自己每天的行为。这里面包含了三个主题:一是生活,每天早起、每日静坐、节制欲望等等;二是学习,每天读历史、练字等等;三是社交,不乱说话、夜里不出门等等。正是这种自我完善的思维,让曾国藩在学识、修养上有了很大进步。
他的踏实,认真,不油腔滑调很快就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赏识。“十年七迁”,很快就当上了礼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但由于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内有太平天国动乱外有列强发动鸦片战争,贪官又是比比皆是。此时的曾国藩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力,就在家书中愤然写到:自己于国计民生无补,如果几个弟弟有谁能出来做官,维持家里生计,他就打算辞官回家,侍奉老人,不再混迹官场。可见此时的曾国藩对国家有多失望。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一样,当你满怀信心,激情满满的想要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忽然一杯冷水浇下,透彻心扉,心中的那个小火苗瞬间熄灭。
然而这只是他人生滑坡的开始,随着道光的死亡,咸丰的登基。他的人生轨迹出现了转折。由于当时的咸丰正值血气方刚,想要做出一番事业,就提出让大家广开言路,提提意见。这一下子让曾国藩看到了希望,他写了封《应诏陈言疏》,直接指出朝廷的弊端,一下子捅了马蜂窝,不但得罪了很多同僚也让咸丰皇帝十分不喜,从此开始不断的给他穿小鞋。皇帝风向一变,那些他曾经得罪过人开始对他进行打击报复,一时之间,这个政坛新秀就变成了过街老鼠。
这同样和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很像。比如,你来到一家新公司,领导可能处于客气,也可能确实想要听取一些意见,就对你说,你很有能力,我希望你能给咱们公司多提提意见等等。然后你在工作当中就开始不断的提出意见,今天这个部门,明天那个同事。不知不觉中就把路走死了,你的意见可能打破了同事之间的某一平衡,也可能伤害到了有些人的利益,更可能动摇了公司的根本。忽然有一天,老板对你说,你很有能力,可惜了,我们公司平台太小,不太适合你!你只能离职而去。这就是情商的问题,太激进,太急于求成,反而不利于事情的发展。
同样,情商堪忧的曾国藩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曾一度想要隐居。但太平天国运动又给了他重拾信心的机会。于是曾国藩在1853年,借由母亲去世,回乡奔丧的机会,回到湖南开始组建湘军。他组建湘军的办法和其他人不同:
第一,开出高军饷。第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第三,“选士人领山农”,通过这些办法,曾国藩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拉起了一支一万七千余人、极富战斗力的湘军,为他以后大败太平天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湘军的建立一开始并没有带给曾国藩带来什么好处。相反,曾国藩差点两次投水自尽,第一次由于经验不足,吃了败仗,情急之下的曾国藩投水自尽,好在部下及时赶到将他救起;第二次由于小人作祟加上咸丰皇帝的不信任导致兵败九江,曾国藩又一次投水自尽,后被救起!后来47岁的曾国藩经历了打击回到老家。就是在这两年里曾国藩痛定思痛,总结自己的不足,发现自己的缺点,明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开始隐藏锋芒,变得机智圆滑,和光同尘。
就如生活中的我们一样,总会在吃过亏,受过苦之后才发现自己的不足。就像前面故事里的那个青年一样,来到一个新环境没有想到先隐藏自己的实力,处理好人际关系,整明白公司的内部情况就开始卖弄自己,锋芒外露,最后只能默默离开!所以无论时职场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明白一个道理:若想成蝶,先穿蛹衣。
经过脱胎换骨之后的曾国藩,在49岁那年再一次统领了湘军!奠定曾国藩权利地位的两战分别是安庆之围,另一个就是南京之战。再取得安庆之战胜利没多久,咸丰皇帝去世了!此时慈禧当政,这个呼风唤雨半个世纪的女人在刚刚当政期间需要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此时的曾国藩又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两个人可谓不谋而合。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同时掌管浙江军务。一个官员,同时管理四省,在当时是前所未有之事。从此曾国藩的权利达到了巅峰!
纵观曾国藩的人生,他的学习态度,他的自我成长,他的为人处事,他的外交智慧都是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他的“外浊内清”,应用在人际关系中就是要内方外圆,因为你一旦处于一个新环境中,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遵循当地的规则,不要做那个格格不入的人。即便内心不愿意也要采取迂回的手段来保留自己内心坚定的方向。随波而不逐流,同流而不合污。他的外交智慧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预见性,前瞻性,不要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否则可能会影响大局!历史中有名的事件就是“天津教案”,本身曾国藩处理的这件事是没有问题的,既安抚了外国列强也捋清了前因后果,可以给老白姓一个交代,确因清政府的不作为而落下骂名。为后来的义和团运动埋下隐患。
曾国藩,究竟是权臣还是名臣,直到现在大家对他也是褒贬不一。无论怎样,他的为官之道,用人之法,为人处事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