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的微党课材料:(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崇高能被解构吗

我的微党课材料:(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崇高能被解构吗

作者: 鸿飞冥冥弋人何篡 | 来源:发表于2020-10-21 22:34 被阅读0次

前面我们谈了教育工作不能等闲视之,也从自身当过兵的角度阐述了搞好教育工作的一些方法。

那么,在人生经历中,有了这一份当兵经历的宝贵财富,我们再回头去看崇高、伟大和拜金的问题。

如题,我的答案是:

对我们来说,事实上崇高是无法被解构的。

不是说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崇高感。难道我们真的只需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吗?

没有国哪有家的话大家都会说,追剧、追番、追星、追综艺的娱乐精神也早已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说这样不好,劳逸结合的“逸”说的就是要放松身心呢。

但是,调侃英雄、侮辱领袖的行为真的对吗?我们会说现代社会尊重人权,不论认可与否要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忘本的问题,如果我们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前路也将变成迷途。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们知道了原来历史也可以很好玩,这是好事儿,《长安十二时辰》等一系列有品质的网剧通过精雕细琢的布景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把我们带回盛唐气象的往昔,这也是好事儿。

可如果下功夫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孔飞力的《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你会发现专业学者的东西和娱乐大众的东西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啊,尽管可能得多费点脑子,但那也是很值得玩味,很有趣的体验啊。

随着时代变迁,崇高会展现出不一样的面貌。

你听北大陈涌海版的歌曲《将进酒》,博导也能嗨摇滚。

你看火箭军官方微博发布的“东风快递”版《Mojito》、海南禁毒民警版《Mojito》、深圳消防无酒精版《Mojito》的MV,军人、警察、消防员们也弹着吉他、跳着街舞,带上墨镜甩甩头还有点酷,甚至有点痞坏痞坏的。但你要知道在今年抗洪的现场、接警出勤的现场他们的身上没有一丝古怪,所有的是眼神里的坚毅、手掌上的担当和肩膀上的千钧重负。

接着谈伟大,伟大事业似乎离我们很远,即使是在当代,我们平常人家对茶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儿的关心也远胜那些大词儿。

这里面无疑有我们在爱党卫国教育、忠诚教育中的疏漏之处,但是和我们对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实践的设计相比,很难说哪边要差的更多一些。

2019年建国70周年阅兵场,总书记检阅部队的时候有两辆车,车牌号分别是1949和2019。看到那辆空车的一瞬间,我们都热泪盈眶了,我们意识到建国前后牺牲的万千英灵就在那辆车上,他们都来看这可爱新中国在新时代里的新气象了——传奇与我们同在。

金一南将军到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的时候,按照英方要求上台讲课。他的ppt只做了两张,一张展示的是1900年的中国,一张展示的是2000年的中国,就是用这两张ppt他讲出了中国人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的百年奋斗与辉煌,在场来自26个国家的军官无不动容。这是来自外部的认可与肯定。

建国后入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六军10万人马一转身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军垦一代,他们把亘古不变的荒原、飞沙走石的戈壁滩变成了良田,变成了果园,又变成了兴兴向荣的城镇,沙海老兵的故事更是被兵团人代代相传。他们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中间很多人的祖辈。如果觉得伟大很遥远,我们是不是可以去打听一点自己爷爷奶奶的平凡故事?

伟大也有其平淡的一面,而且伟大离我们并不太远。

再谈拜金的话题。改革开放后我们打开了窗户,好东西坏东西的形式与内容都涌了进来,凡事不要只看一面,要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对待。

《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的创作人员在豆瓣上写了一篇创作手记,其中有这么几句:

“我们八零九零这代人,成长于躲避崇高的时代……生活在段子里插科打诨,在小品里嬉笑怒骂,诗歌与爱全是消费品……我们为一切崇高的概念而羞耻,承认一切高于本我欲望的价值都应该烟消云散”

但我特别同意温乎专栏里对此写的评价:

“这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正常现象,但不会是新的价值观,当经济发展走过群魔乱舞的时代,一切都会沉淀。那些解构和戏谑,可能不会失去市场,但崇高的价值观一定会回潮,最终和欲望达到互相平衡的状态。”

我也同样认同这些年资本的导向起到了并不是很好的作用。

我们看到三十岁的过气演员和歌手为了翻红的梦想努力训练卖力表演都有些感动:

啊,他/她都受伤了还在坚持训练!

啊,他/她本来不敢唱,现在都敢了!

啊,他/她们为了争名次都伤心地哭了!

但我们也应该清楚,这个国家有多少人为了实现脱贫攻坚的梦想而正在努力,有多少科研工作者为了突破外部密不透风的技术封锁改变行业核心细分领域的落后面貌而正在努力,有多少医护人员在大疫之中为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正在努力,有多少孩子为了能多读一本书多上一点学而正在努力……

同样的,都是努力,不同的,是在不同的行当里面努力。

不要怪明星们,回想一下自己青春期的追星岁月,难道不正是我们这些小粉丝把他们捧出来的吗?惊声尖叫、欣喜欲狂、趋之若鹜,这是我的梦中情人,那是我的“老公”……

再说了,明星也是有区别的,对吧?

有成名多年还要和老公合伙到股市里玩手段捞得盆满钵满五年内被禁止进入股票交易所的小燕子,有因偷税漏税被罚8个亿仍然积极谋求复出的女王冰冰,有号称自己就值8000万的抠图小能手……

也有敢于承认自己年轻的时候做人也不怎么样的梁家辉,也有拍案而起怒怼青年评委“别拿无知当个性”的陈道明,也有诙谐调侃芒果台综艺“播的都是少儿节目,受众适合少年儿童群体”的张志坚……

1984年上映的《高山下的花环》由谢晋导演执导,改编自李存葆同名小说。

影片讲述了解放军某部宣传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来到基层连队锻炼,一心想调回大城市的他阴差阳错地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见识到战友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悲慨事迹后,从一个床要通讯员铺、衣服要人帮忙洗的纨绔公子哥蜕变为一名合格基层连队干部的故事。

同时,故事还有多条主线和多层主题。

妻子分娩准备休假却放不下连队最后牺牲在战场的连长梁三喜。

素质过硬英勇杀敌却因平时性格张扬爱提意见导致牺牲后连军功章都没有的排长靳开来。

严厉斥责赵母“把我的指挥所当做交易所,走后门竟然走到了我流血牺牲的战场上”,却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尖刀连的雷军长。

千里迢迢从山东赶到云南,用抚恤金和家里卖猪的钱替牺牲的儿子还债的梁母和梁妻。

……

其中梁母得知雷军长自己的儿子也牺牲在战场上后对在场的军人们说的那一句话最令人动容:

“好啊,你们好啊,中国能兴旺啊!”

这是一部老电影,片中年轻的演员们都成了今天的老戏骨,如唐国强、倪大红、斯琴高娃等。再看老电影,它的画质、光影技法以及情感表达可能不如当今的特效大片来的酷炫炸,相比于《海贼王》《火影忍者》的无限刺激,战争中普通军人的浴血荣光可能也不太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但那种崇高感和献身伟大事业的情怀一直在!

在哪里?

没有流血牺牲,仍然有技术封锁。

没有称霸野心,仍然有强国梦想!

因此,我们还要学习,还要受教育。在干好本职、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价值的同时,我们得努力去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改革再出发、经济动能转化,靠的是强势正向的文化输出和高精尖的技术输出,航空航天、新能源、基建、人工智能、芯片设计制造、医疗防疫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们正在试验场、计算机前、算法里、数据里日以继夜地攻坚克难,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战士们斗志不减!

就算那不是我们的本行,能够通过学习去提高一点自身能力水平,做点普及工作,从而一点点地拉高国民整体素质,不也是好事儿吗?

最后把温乎专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实是一场千年悲剧的前奏》一文结尾的点题语送给大家:

唯有小人物的信念,才是大国的底气。大唐如此,中国如此。

我曾在《公安事业:所谓英雄,不过是身边普通的好人——记崔道值、韩顺军事,兼忆我爷爷往事》(见鸿飞冥冥 弋人何篡公众号)中写过一句话,也把它送给大家:

风潮总会过去,风尚却会留下。

(感谢热爱阅读的你,感谢善良的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微党课材料:(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崇高能被解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jy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