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此诗当作于天宝三载(744),时杜甫在洛阳。郑氏东亭。作者题下原注:在新安界。郑氏,一说即驸马郑潜曜。诗中描写郑氏东亭周围美好的秋色,虽是秋图,却是一片生机。
【原诗】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
崩石欹山树,清①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
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按:①一作晴。
【结构】
上六,亭前佳景,末言游罢晚归也。
【注释】
华亭:郊外别墅。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山未及上曰翠微。”郝懿行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郁葐蒀,望之芊芊青翠,气如微也。”左思《蜀都赋》:“郁葐蒀以翠微”。注云:“翠微,山气之轻缥也。”杨慎曰:凡山远望则翠,近之则翠渐微。孟郊诗:“山明翠微浅。”又诗:“山近渐无青。”可以发诗人及《尔雅》之诠。
崩石:损坏的刻石,残碑。
清连:谓水清澈而有细波纹。《诗》:“河水清且连猗。”注:“水成纹曰连。”
水衣:青苔,苍苔。水苔。
紫鳞:《蜀都赋》:“鲜以紫鳞。”陶弘景书:“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苍隼:《说苑》:“苍隼击于台上。”《说文》:“隼,鸷鸟。”陆佃云:“鹞属。”
向晚:傍晚。
征路:征途;行程。南朝宋鲍照《还都道中》诗之一:“鸣鸡戒征路,暮息落日分。”
残云:零散稀疏的云。
【译文】
华美的亭子已经融入青翠的山色,秋天的太阳随意播撒着明净的光辉。残碑斜靠着山坡的树木,泛起波纹的清水仿佛牵动着漂浮的青苔。黑红色的鱼对着岸边跳跃,苍隼为防护巢穴已经回归。傍晚时分,踏上回去的路程,只觉得零散的云彩也陪伴着马儿一齐飞奔。
【集评】
顾宸云:此诗得力,全在诗腰数实字。着一欹字,如见巉岩参错。着一曳字,宛然藻荇交横。曰冲岸,则跳突排涌,惟恐堕岸。曰护巢,则疾飞急赴,唯恐失巢。
苍梧先生:需准确把握诗作,需识得“入”、“乱”、“崩石”、“寻”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