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我的五千年#《史记》第126天:立太子的宪制原理

#我的五千年#《史记》第126天:立太子的宪制原理

作者: 我叫陈庆红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06:50 被阅读0次

孝文帝本纪·笔记03

孝文皇帝元年正月

有司进言:早立太子,以尊宗庙。请汉文帝立太子。

这只是汉文帝即位的第一年。为什么帝国政府官员那么着急要立太子呢?

汉文帝回应说:“我还没有什么德行,上帝神明未能享受祭品香气,天下人民还没有满意。今天我既不能广泛寻求天下圣贤有德之人,禅让给他,却说要预先立太子,这是让我更加德薄。我如何向天下人交代呢?慢慢来吧。”

有司又说:“预先立太子,以宗庙社稷为重,这是不忘天下。”

汉文帝说:“楚王,是我的叔父,年岁已高,遍阅天下义理,明白国家大体。吴王是我的兄长,仁惠而且以德待人。淮南王是我的弟弟,秉持仁德来辅佐我。这哪里是没有预备!诸侯王、宗室兄弟、有功之臣当中,很多贤能以及德义的人,如果推举有德的人来继承我这个德薄的,是社稷之灵,天下人的福气啊。如今不推举这样的人,而一定要推举儿子,人们就会以为我忘记了贤德的人,专意于自己的儿子,不考虑天下。我不能这么做。”

汉文帝的意思:立贤

有司依然坚持,说:“上古殷周建国,安定天下都千余年。古代治理天下没有长于殷周的,就在于他们没有立儿子为后嗣。一定要以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这是很久很久的传统了。高帝亲自率领士大夫,平定天下,封建诸侯,为帝者太祖。诸侯王以及列侯受封国的也都是他们各自国家的始祖。子孙继嗣,世代不断绝,这是天下大义所在,所以高帝设立这个制度以安抚海内。如今放着合适的子嗣不立为太子,而在诸侯以及宗室中选择,这不是高帝的意志。再议论立谁为太子很不恰当。子启年纪最大,纯厚仁慈,请立为太子。”

汉文帝答应了,立刘启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景帝。立长是大事,文帝因此赐予天下百姓应当为父亲后嗣的长子每人爵一级。封将军薄昭为轵侯。

有司的观点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从历史中找参照,二是制度逻辑。如果汉文帝选择从诸侯宗室中寻找一个继承人,那么诸侯王是不是也要这么干?!那就全乱套了。

立长不立贤,嫡长子继承制,是农耕帝国成本最低的继承方式。表面上看立贤的结果是最好的,但如果确保选到的人是贤能的?钻营的空间极大,大臣拉帮结派,站队自己认为可以上的,期待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选择成本就太高了。

嫡长子呢,是明确的,他登上皇帝位无须大臣们的支持,也就不用在即位之后给予回馈。前面汉文帝在渭桥,拒绝太傅周勃私下谈话的请求,在长安代王府邸中也屡次推辞,就是大智慧——如果名义上,汉文帝是几个功臣拥立的,即位之后他就必须给功臣一个交代,但如果是功臣、诸侯、宗室、百姓的共同意愿,那才是天子!

三月

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说:“诸侯都是同姓,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皇后姓窦氏。因为立皇后,汉文帝赐予鳏寡孤独穷困、八十岁以上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各一些布、帛、米、肉。

媒介即信息。赐爵、赐东西,就是帝国大事的信号,是帝国与百姓最简单的关系纽带。

汉文帝从代国来,即位之后,施行德惠于天下,安抚诸侯四夷,诸侯四夷都欢欣融洽,于是依次赏赐从代国追随而来的功臣。

汉文帝说:“大臣们刚诛除吕氏一伙迎接我进京,我是怀疑的,身边的人也都劝我不要来,只有中尉宋昌劝我来,我才得以尊奉宗庙。已经尊崇宋昌为卫将军,再封他为壮武侯。跟我来的六个人,官都升到九卿。”

九卿

汉文帝说:“列侯跟随高帝进入蜀、汉中的六十八人加封各300户,过去跟从高帝,两千石以上的官吏颍川郡守尊等十人各封食邑600户。淮阳郡守申徒嘉等十人各封食邑500户,卫尉定等十人各食邑400户。封淮南王舅父赵兼为周阳侯,齐王的舅父驷钧为清郭侯。秋天,封常山侯丞相蔡兼为樊侯。

汉文帝这一封就出去了35400户。据估计汉文帝末年的汉朝人口大概在1500-2000万,按5口人一户,就是300-400万户,那么一次分封就大概封出去1%。

有人劝右丞相周勃,说他诛除吕氏一伙,迎立代王,现在居功自傲,又接受最大的封赏,处在尊位,快要灾难临头了。于是周勃称病免去了右丞相的职务,左丞相陈平成为唯一的丞相。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周勃称病免职,都是同样的问题——君权及其传承的稳定性。

不过汉文帝二年十月,陈平死后,周勃再次成为丞相。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五千年#《史记》第126天:立太子的宪制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mk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