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格词”是汉语言文学领域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四个字的词。
成语一般都是四个字的,所以都是四字格词,还有一些叠词,比如“磨磨蹭蹭”、“叽叽歪歪”,也是四字格词。
如何判定呢,当你读到一个词的时候,你发现你自动把这四个字归成一个词,连起来读的,就叫四字格词。
写作中成语的应用,算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论述,先说说四字格词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凝练而形象地表述一个事情,简洁,有力。
在写影视文案的时候,四字格词就特别重要。
毕竟是一个上档次的文字,如果全是日常的白话,则显得很业余。
使我感到新奇的是,有些四字格词在组合上显得散漫,不按常理出牌。
比如,“草长莺飞”就是一个标准的四字格词,草在长,莺在飞,两者并在一起,特别工整。
但是这个词的出处,却没这么工整了。
它出于南朝梁代文学家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原文是这样的:江南草长,群莺乱飞。
按照一般的套路,这八个字应该是对仗的,“江南”是地名,江南的草在长,那么后一句呢,也就是一个地名,这里的莺在飞,比如“野塘莺飞”之类的,就很工整。
但是“群莺乱飞”就跟前边对不上号了。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不工整,倒显出一种参差之美,如果工整了,我肯定记不得,我记得它,就因为它的不工整,特别有味道。
类似的还有一句:“花木不语,只深深绿”。这个更过分,因为四字格词的划分,基本上前两个字一组,后两个字一组,而这个“只深深绿”,则由三部分组成,“只”、“深深”、“绿”,这种划法非常少见,同样的,有味道。
我是在一部宣传片里看到的,融创地产的一个宣传片,用了这八个字。我搜了一下,虽然没有出处,但是有很多人这样用。
在一个写园林的片子里,来这么一句,格调立即就提了上去。
昨天看纪录片《布衣中国》第一集《浑然天成》,有如下句子:国民冷暖、时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缝补,飘飘显现。
短短几十个字,写尽了衣服之于民族及每一个个体的意义,五个四字格词,均是作者自造,却又非常贴切。特别是“密密缝补”和“飘飘显现”,寥寥数语,写出一个形象,也写出一种视觉印象,颇见功底。
写作谁都会,但是有功力的句子,却需要足够的文字功底和语感,就算你能想到衣袂飘飘的形象,但你未必敢用“飘飘显现”这样的词。
如果仅仅是个人写作,四字格词用不用都无所谓,但是流水账式的写法,始终难有进步。
我一直想培养几个写手,后来我想明白,这很难,因为真正的高手不需要培养,人家比我厉害,而对文字天生无感的人,是培养不出来的。
天生对文字敏感的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积累词汇的机会,但又从不刻意。只需要看一遍,像“飘飘显现”这样的神来之笔,就已然打入脑海,想忘都忘不掉。
这么写不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主义,只是说,真正的热爱,在下功夫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也就是说,他意识不到他在记,但已经记住了。
如今网络发达,如果记忆力不好,你至少可以记个一星半点,需要时想起来,好像有个什么词,用着很合适,上网一搜,就找出来了。
比如前几天我写一篇文章,本想用“浩如烟海”,但是想到好像有个词叫“卷帙”什么的,上网一搜就找了出来,叫“卷帙浩繁”,然后就用上去了。
也就是说,写作的人也未必一定要记那么多的词汇,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总能找出那个最适合的。
提升文笔最快的,当属四字格词的应用,但同时又存在风险,因为找出适合的并不容易。自己组合一个出来,当然也可以,只是很难,像“江南草长”、“只深深绿”这样的词,我是想不出来的。
最后打个小广告吧。
《慧冰写作技法》是我之前写的一个系列文章,中断很久没想,今天想起来,写一篇小文。
我是个自由撰稿人,如果嫌这个头衔字太多,也可以叫我“作家”。
以写作为生的,不就是作家吗?
需要文字支持的朋友,欢迎随时找我,想以写作为业的朋友,也欢迎和我一起写。
2018.07.1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