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亲亲妈妈简书教师交流群
三个为什么,回答“一个人的长征”

三个为什么,回答“一个人的长征”

作者: 童喜喜 | 来源:发表于2018-10-01 22:01 被阅读5次

    三个为什么,回答“一个人的长征”

          作者:陈晴、雷后兰

    为了爱之初心

    自1999年用稿费资助了一名失学儿童后,童喜喜对于失学儿童、贫困学子的关注就从未停止过。

    2003年,童喜喜想写个儿童故事赚笔稿费,再资助一个失学孩子。于是,她用了6天时间,一气呵成《嘭嘭嘭》一书,然后,她听说稿费可能有5万元,能资助30个失学孩子。想到这30个孩子因为自己的捐赠而重返课堂,从而改变命运,童喜喜有着小小的欣喜、欣慰。

    年末,童喜喜回家探亲,得知父母下岗后到农村承包的鱼塘被盗,欠债近10万元。一边是从未谋面的30个孩子,一边是生养她的父母,如何抉择?童喜喜决定对父母如实相告捐款的事,她说:“稿费还没正式捐。只要你们同意,我马上找编辑部捐了。”父母用朴实而简洁的回答帮她做出了选择:“如果你没写这本书呢?”最终,她将稿费捐赠了出去。这件事,童喜喜说,“深刻地决定了我的一生。”

    童喜喜说:

    爱全世界,不见得比爱一个人伟大;

    爱一个人,不见得比爱全世界容易。

    爱无大小,只分真假。

    没有这份爱之初心,哪里有她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全身心投入,而这次“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又从何谈起!

    为了乡村教育的坚守与未来

    2014年初,童喜喜亲自撰写了招募信,以新孩子项目组、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的名义,在网上发出招募:

    时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巨变,教育置身于诸因缠绕之困局。学校之艰难,教师之艰辛,父母之恐惧,孩子之痛楚,或许,都是前所未有的剧烈。

    苦苦求索,追根溯源,我们最终发现一个奥妙——任何教育门派之中,阅读是教育底色,是智识根基,是教与学的根本。

    只是,在中国想推动阅读,谈何容易?科举制度窄化阅读,贫困战乱无力阅读,应试教育僵化阅读,信息时代围剿阅读——中国人的阅读之路,被重重大山阻断。

    在乡村,一所学校想推动阅读更是难上加难:经济的困顿,观念的陈旧,书籍的匮乏,留守儿童的孤苦……

    但是,如果不是黑夜,我们怎能发现萤火之美?如果不是征途,我们怎会珍惜相遇之乐?

    “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正是希望在这样的困顿中,希望与您携手突围,以您所在的乡村小学为基地,一起推动阅读。

    2014年9月1日起至2015年8月31日,我们将在中国挑选100所乡村小学,为每所学校赠送价值10万元的童书,为每所学校派出专家开展免费的阅读讲座,为每所学校的教师、父母进行不同层面的阅读培训,为每所学校开展长达3年的跟踪服务……

    我们坚信,好的学校,应该成为当地文化生活中心。为此,我们想走到您的身边,一起推动阅读,一起坚持行动。

    我们坚信,从书到人,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师到父母……在这样凝聚一切力量,共同推动阅读的行动中,不仅学生能成长为新孩子,我们也会成为新的孩子——成人容貌,赤子之心。

    一个新孩子改变一个家庭,一所新学校激活一个乡村。

    对于那些渴望知识改变生存状态的乡村孩子、对于那些执着又焦虑于乡村教育的校长和老师,“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的这封招募信,如同黑夜里的点点萤火,为他们照亮了一条走出困境的小小通道。久旱逢甘霖一般,一份份情辞恳切的信函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青海、内蒙、西藏、云南、贵州、四川、新疆、宁夏……短短几天内,新孩子项目的邮箱爆满。来自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在申请函中,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他们对于现状的无奈、对于图书的需求以及通过阅读引领孩子们成长的迫切愿望。乡村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以及父母知识水平的制约,所拥有的课外书籍很少甚至于无,学校图书室几乎是他们获取课外读物的唯一来源。然而,这些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的藏书量非常有限,且图书(内容)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阅览室成了“空室”,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成了“空想”,“以阅读滋养孩子”又从何谈起!这些坚守在乡村教育岗位上的教师们只能将一腔热情化为一声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矣。

    而图书与阅读的匮乏折射出的乡村教育问题更是令人堪忧。乡村的青壮年们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宁可居无定所地漂泊,也不愿回到日益窘迫和衰败的乡村,在他们义无反顾的身后,是在故土苦苦支撑、相依为命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其中的辛酸与无奈,谁经历谁知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乡村孩子们面临家庭教育、亲情滋养的缺失,乡村面临传统习俗、人文修养传承的断层。

    我们无意也无力探讨乡村城镇化的功过得失,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教育急需改善的状况,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渴望、感受到了乡村孩子的期盼。学校之艰难,教师之艰辛,父母之恐惧,孩子之痛楚,或许,都是前所未有的剧烈。我们能做的是以一己之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对乡村教育的支持中来。

    阅读,正是最直接、最高效的传承文化的方式。“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走的正是一条以阅读来推进、以公益来带动的重新点燃乡村教育之路。

    为了追寻和创造幸福

    童喜喜曾经做过一个题为“我们为追寻和创造幸福而来”的致辞,简要概括了她对生活、对教育,也包括对公益行这一类活动所理解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我们来到这儿做什么呢?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想分享一个我的答案,相信大家不会反对,就是:我们来到这儿,就是为了追寻幸福,我们来到这儿,就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幸福。

    我们常常说,这个世界很黑暗,不如我们的想象。可是,人活着,唯一的使命就是:改变这个世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活着,那么——如果你幸福,世界就会因为你的幸福,更多了一分幸福,如果你美好,世界就会因为你的美好,更增添了一分美好。

    因此我们常常说,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的宗旨。但是,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是一种智慧,所以我们这次活动,邀请了大量的专家,来为大家开拓眼界,让我们来分享专家是如何创造并且拥有幸福的,以此提升我们的智慧。

    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所以这次活动我们安排了专门的研训课程,这个课程就是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教室里、如何在家庭里,去创造幸福,去提高创造幸福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也特别期待,我们从这里走出去之后,我们能够把这里的幸福传播给更多的人。

        “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正是一次追寻幸福的征途,更是一次创造幸福的征途。

    (本文摘自《喜阅长征》陈晴、雷后兰著)

    《喜阅长征》(陈晴  雷后兰著)

    当当网、京东网等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本书全景式地记录了作家童喜喜“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活动,童喜喜只身一人在一年的时间走过100所乡村学校,推广阅读。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次活动的讲述,探讨乡村教育的特点与痛点,唤醒更多人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让更多人明了阅读是一条立足根本,是直接高效的绝境逢生之路。

    “喜阅”,既倡导了“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也昭示着因为喜欢阅读而带来的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童喜喜:作家 | 教育专家 | 资深公益人

     中国十大作家奥运火炬手

    冰心文学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得主

    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开创“童喜喜说写课“模式

    1999年起资助失学女童

    2003年捐稿费成立“童喜喜春蕾班”

    漫游教育19年

    率队举办公益活动7000余场

    个人讲座900余场

    只身走遍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

    喜阅同心 我到我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个为什么,回答“一个人的长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xo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