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水君之

在看完这本书后,百度上搜“杨”
其实也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只是想看看有多少人还记得杨绛。
在翻完了一大堆的杨蓉,杨洋,杨颖等人之后,在最后的选项中看到了杨绛,突然感觉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却又觉得不得不被所谓的“顺应时代”绑着,你不敢说什么,只能在这个地方暂时发表意见给自己听听。
《我们仨》是杨绛杨季康先生的回忆类文章,从古驿道上的长梦,写到她与钱钟书的点点滴滴,再写到他们的孩子钱瑗,虽说不是那么轰轰烈烈,但是生活还是平淡中见真实的。
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这是钱钟书先生写给杨绛先生的第一首诗(民国时期,不论男女都称先生,相当于老师,是一种敬称)虽然相识相知是一种浪漫。但最可贵的是日后的柴米油盐,二人依然甘之如饴。
钱瑗,有着和我一样的小名圆圆,但是比我强很多,虽然我期望和她有一样的成就,但还是艰难起步,短时间内,难有所成。为她取学名时,二位先生亦参考了清代著名女诗人的名字,亦对她倾注了满满的希望。可惜,她体弱多病,走在了母亲之前。
钱瑗和父亲的关系最好,也是最像父亲,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家里的关系。钱瑗也只有在父母面前能表现得像个孩子。
在最后杨绛表示“只剩我一人怀念我们仨”
可以说她当时是很孤独的,但是又不寂寞,因为她有回忆。
如果到最后只剩自己,还没有回忆,那就是真正的寂寞了。
在那里,我看到了郑振铎,何其芳,胡乔木,傅雷与钱,杨两位先生不掺任何杂质的友谊。
还有在法国留学时的两位幽默风趣的房东,老金和达蕾女士。
有人说,他们三个太孤独,可是我想说,孤独的人,拥有和敬清寂(日本茶道的四字诀)的人,高贵在骨子里。
2016年5月25日,最后一个纪念他们的人离开。
我们三个,终于团聚了吧。
看完《寻梦环游记》再看完它,感触很深的。
那两首诗也无一例外出自这本书。
下面附上这本书的照片,还有我感兴趣的冰心手迹。






晚安,
胜利不在你走的路是否被人认可。而是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坚持你走过的路,你是否尽逐前路!
有时分享也不是为了给所有人看,而是满足自己,另外,给能看懂的人看,而不是取悦所有人。
(图片来源: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