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 星期四 晴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了个著名的实验,他把刚出生的恒河猴与它们的母亲隔离开来,然后自己造了两个“母亲”给小猴子,第一个是用铁丝做的,上面有奶瓶,可以提供必要的乳汁。第二个是用绒布做的,只是比较柔软,并没有奶瓶。聪明的小猴很快就知道“铁妈妈”那里有奶喝。
但出人意料的是小猴只有饥饿时才会接近“铁妈妈”,平时都是在“布妈妈”身边玩耍,根本不跟“铁妈妈”亲。按照道理来说,“有奶便是娘”,小猴应该跟“铁妈妈”亲近一些,食物应该是最基础的需求,但令人意外的是小猴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布妈妈”身上,看来小猴子可以从"布妈妈"那里获得更多安全感。
随着时间流逝小猴逐渐长大,哈洛发现这些小猴性格非常孤僻,无法跟别的猴子玩耍,甚至性成熟后也无法交配。公猴完全没有找正常母猴的欲望,母猴疯狂殴打想靠近的正常公猴。
哈洛并没有住手,继续实验,他把不配合的猴子绑了起来,然后强制交配生下了后代,这些猴子完全没有照顾后代的能力,甚至出现了虐杀后代的情况。
于是哈洛改良了下实验,保证小猴每天有一个半小时跟其他小猴玩耍,同时把“布妈妈”改成会摇摆的,对于小猴来说,这就更加像是抚摸,在布妈妈的“抚育”下,新一代的小猴们就比较正常了。
所以哈洛得出结论,对于小猴的发展来说身体接触的需求甚至比食物还要重要。看来爱的一种重要变量是"触感",与有没有食物无关。这个结论在我们养的宠物身上也可以明显看得出来。宠物每天就渴望我们的抚摸、接触、搂抱,你一天不去抚摸它、搭理它,它就会在你的卧室门口敲门,想和你一起睡,那么人类婴儿跟动物幼崽是否是一样的呢?
科学家们研究了孤儿院里的婴儿,因为这些可怜的婴儿常常因为人手不足而得不到足够的抚摸,在排除了营养和贫穷等其他影响因素之外,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多多少少有点心理问题,比如胆小、自闭、神经质等等,而且照顾后代的能力欠缺。但是只要加上抚摸就能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症状。
因而我们产科就规定了尽早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母婴皮肤接触应在出生产后30分钟内,开始接触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一般来说,宝宝一出生就应该直接放到妈妈的胸前,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甚至在脐带还没有剪断之前就应该进行。
宝宝离开妈妈变成独立的个体,妈妈温暖的怀抱、熟悉的气息和温柔的声音都能帮助他们调节不适,稳定呼吸和心跳,从而感到安定和愉快。
如果妈妈实在不能进行早接触,也可以由孩子的爸爸代替。父母和新生儿肌肤早接触也叫做“袋鼠式疗法”,因为它是模仿袋鼠妈妈育儿袋照顾宝宝的方式,这对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来说尤为重要。
对孩子来说,爱与陪伴的重要性要远超物质需求,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为什么动物和人类会不约而同地依赖抚摸等身体接触呢?可能要追溯到最开始母亲的温柔触摸,对于动物的童年而言母亲很多时候扮演着主要角色,担任了喂养者、保护者、教育者等多个角色,所以得到抚摸就意味着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资源,婴儿就会安心。
反过来如果缺乏母亲的触摸,很可能意味着母亲对自己投入的关心和资源不够,婴儿不仅会分泌应激激素,神经系统甚至会产生永久性改变发育成另一副模样——敏感、内向、多疑、缺乏安全感。
在残酷的大自然里得不到母亲的关注和爱护意味着更加瘦弱、多病,死亡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只有比别人更胆小、更敏感存活几率才能变大。当然这也意味着失去了乐观合群和敢于冒险的精神所能带来的额外好处。
亲人、恋人或朋友之间抚摸、接触会让人感到快乐,这是因为皮肤有很多种感受器,对应压力、温度、震动、纹理等等……其中就有针对抚摸的感受器,一旦爱抚感受器被激活,C类神经纤维就开始工作,快速把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就会释放出内啡肽与催产素,降低皮质醇(应激激素,可导致压力)。于是压力没了、心情好了,就会感到放松、愉悦。
触觉会影响社交印象,很多动物的关系往往也是通过触摸建立的,比如猴子互相理毛,所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理干净的时间,其实就是为了建立社交关系。人类也一样,可以通过触摸建立合作关系,比如:握手、拥抱等等,触摸的确会让人愉悦,还能促进人际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