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读屏的人,未必能读书;习惯读书的人,一定能读屏。
——题记
读屏与读书
自从苹果手机的系统每周推送屏幕使用时间,我就开始关注每周读屏到底有多久。往往人愈空虚,读屏时间愈多;人愈充实,读屏时间愈少。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极端情况:屏幕使用时间超长那两天,恰恰是工作最忙那两天,因为很多事情,都要通过手机来沟通。
马云曾说,手机已经成为人躯干的一部分。确实,往往我们手上没有手机时,我们就会寻找,我们就会迷茫,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要想让人放下手机进行社交,恐怕只得依赖小龙虾了,这不是段子,是事实。
既然离不开手机,既然必须读屏,那就仔细思考一下我们读了什么?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微信占据了屏幕使用时间的半壁江山。往来的沟通,朋友圈的下拉,各种链接的点开,有头无尾。
其实,圈中好友也见品味,往往有那么几个人,但凡他发条圈,转个链接,你都会感兴趣看看。与其说是关注其内容,不如说是欣赏其品味。接触过长篇小说的主编顾建平先生,他淡淡地说了句:我发圈的文字,都是反复斟酌的。也许有人觉得这样活得累,但是自己累点,圈中的好友就可以更直接的摄取到有用的东西。
微信推出看一看后,颇受诟病。但我觉得挺好,因为对于信息的摄取更直接,更精当。
一般,但凡一天中圈中一个链接不断被转发,那就证明有热点,但是往往这些10万加的文章,有的是哗众取宠之心,是搬弄是非之心,是煽风点火之心,是阿谀奉承之心,读来读去,就是不见“文心”。
何为“文心”,我也难描摹,但是知道,“文心”是要“雕龙”的。
“雕龙”就是细致、就是谋划、就是通达、就是气韵。在微信链接里读到有气韵的文章,那简直就是笑话,要想见“文心”,那还得读书,还得纸质阅读。
读屏与读书最近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写辛弃疾,写得血脉喷张,刀光剑影,痛快!
最近读王安忆的《红豆生南国》,写弃子,写得百转千回,半推半就,纠结。
最近读石一枫的《特别能战斗》,写京城大妈,写得活灵活现,元气十足,爽利。
这些纯纯的文字,就靠细致,就靠谋划,就靠通达,就靠气韵取胜!
无论把这些文字配着多好的图搬到微信链接里,有人都只看图看个热闹,开头瞟个两眼,然后迅速跳出,看别的去了。读屏,太快、太草、太随意。
心不沉,则读不进啊。
季羡林先生评价梁衡的文章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大家的传世名篇无一不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我窃附于“经营派”。我认为,梁衡也属于“经营派”,而且他的“经营”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都异同非常。
确实,不沉下心,不在灯下捧着出细细的揣摩,哪里读得出“经营”二字。
实话实说,我也是一个被手机困扰的人,我也更愿意夜里喝上一杯,捧着手机漫无边际的刷着。
但是,就如黄家驹所唱的,这样的读屏有“无尽空虚”之感,读到的,也是一团浆糊。
而读书,就是读书。一页页翻,一点点品,时间慢了,心满了。
读罢,抬头,回味一下,在摩挲一下读过的厚厚的一叠文字,就觉得能睡个安稳觉了。
黄庭坚曾说:“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在现代社会,这也不至于,因为读屏,多少也能知天下事。
读屏与读书但我可以肯定的说,读书的人,气色上,肯定比读屏的人好。
读书的学生,肯定比读屏的学生,在学业上更有发展。
我惧怕我的学生只会读屏,不会读书。
我能做的,也只能是多读书,少读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