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求与自己和解,才是和解
----阿拉丁956
一行禅师的《与自己和解》昨晚到了,妻子习惯性口吻说了一句“其实,你早和自己和解了。”哈哈,未必。与自己和解谈何容易?
大道理如此解释:与自己和解就是放过自己,而放过自己其实是放下心中的那份执着。也就是放下执念,把所有不可都变成皆可。诸如你曾经以为自己可以做得很优秀,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到,于是开始和自己较劲。直至较劲到无能为力了,认怂了,才不得不放下。如此算不算与自己和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34034/57b4a8f49922e617.jpg)
弗洛伊德说人是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的。简单理解为:你内在灵魂当中所追求的那种生活状态、那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是另外一个我,它有着不被世俗任何欲望所限制的纯粹的价值观。可事实上,现实生活当中因为欲望经常会迫不得已的、违背本心,直至妥协的比比皆是。
如何让这些本不想做的事情、和内心的追求相矛盾的事情得以和解?直白点就是灵魂拷问了。你得让那个“超我”明白,有些事情虽然违背本心,却非做不可。但,得有个底线——时刻记住你最终追求的是什么。
是不是感觉特别别扭?人有时候其实是“不知原谅什么的,却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之前,有一道辩题冲上了热搜,题目是:成年人的崩溃,要不要藏起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与自己更好地相处,其实一直都是成年人不停思索的问题。答案便是“与自己和解”。答案是正确的,到底什么情形属于和解?该如何和解?大家其实是没有想明白的。
有人说,“活得不那么拧巴”就是与自己和解,也就是把和解进行合理化。诸如:一件东西无论你多么讨厌,如果你察觉到自己无力改变,那么久而久之,为了摆脱心中那种无力感,你为了每天晚上能够睡得心安理得,你会试着说服自己,这一切没那么糟。
人就是一个必须心安理得的物种,所以非常善于将周遭的处境合理化。也就是:用与世界和解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如何?是不是似曾相识?是不是一语中的?是不是切中要害?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适应能力”就是人的一种本能。适应,是人类的能力,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只有适应了,才能活得不拧巴。
相反。那些活得拧巴的人,他们做不到适应。不是没有适应能力,而是能力较差,相对于其他普通人,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适应。
诚然,“与自己和解”也有一些方法论,比如尝试接纳自己,理解自己,更好爱自己等等。这些办法也是对的,但想要做到却很难。
因为与自己和解,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自己纠缠又不断与自己达成共识的过程。和解是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和解是一种人生方法论。既然“与自己和解”就是放过自己、不要太执着某一东西、不要太执念某一想法。如果对“和解”太过执念和强求,若最终因为无法“和解”而耿耿于怀,不正好又说明你在“不和解”么?
这就意味着,如果你现在还暂时没办法做到与自己和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能做到一点是一点,就OK了。不强求和解,才是和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34034/8e0996a2300d4134.jpg)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是:内心的小孩。内心的小孩出来作祟的时候,就是你情绪波动的时候。你不必站在五十岁的年龄,悔恨三十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三十岁的年龄,悔恨十八岁的青春。也就是不能站在后来的高度,去批判和讨厌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如果重来一次,以自己当时的心智和经历,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的。
接受自己的平凡和不完美之后,你的心就放下了。
2022年7月7日星期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