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逻辑思维简易入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我们怎样去分析、理解别人讲的话(也就是论证)。以前一直以为好好沟通不过是个态度问题,看完了这章后,突然感觉问题没这么简单。老祖宗无疑是有智慧的,这从“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这些词也可以看出来——如果沟通双方的思维不在一个层面,理解不同频,那么沟通起来也是事倍功半。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在沟通中遇到这种情况,“对方讲的每一个字你都认识,但是总觉得隔了一层,就是不理解为什么他这么讲?” 那么,以下三条原则说不定可以帮助你成功 Get√ 到对方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思,从而真正有效地沟通。
一、无意间曲解了对方的意思:忠实原则 VS 宽容原则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大家肯定会有曲解对方意思的时候,尤其是遇到有些模糊不清的表达时,更是如此。那么这种曲解是如何发生的呢?
这个时候不妨引入书中的两个原则“忠实原则”和“宽容原则”,这两个词看起来很抽象,但是说破了又非常简单,今天向 @大胡子逸舟 请教的时候,大胡子老师指出,“忠实原则”是尽量客观地就事论事,“宽容原则”就是脑补一些你认为可能的信息,让这些模糊的信息更清晰。
还是那个老梗,当年自控力君大二的时候,对一个女生很有好感,于是找了个机会去表白,结果女生当时说了一句话:“你确实是个优秀的男孩子”。我现在学了逻辑思维,听起来自然一目了然,但是只怪当时年纪小,梦里花落知多少?青春的荷尔蒙来了,人就不容易理性,就事论事的“忠实原则”分分钟扔到了一边,对自己相当宽容,选择性地添加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她好像对我笑过两次,她觉得我很优秀......
故事的结果呢,想必聪明如你,肯定都已经猜到了,这实际上是一场事故!所以如何避免曲解对方的意思呢?书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忠实原则>宽容原则。有些不确定的事情,我们只能按照不确定的状态来接受,这时候如果任由自己添加一些莫须有的信息,结果就是不客观,曲解了对方的意思,让大家都很尴尬。诸位请引以为戒!
二、我在讲事实判断的时候,你却跟我来谈价值观?
韩寒有部电影叫做《后会无期》,里面有一幕很搞笑,老谋深算的贾樟柯一对眼,就看不上萌蠢十足的冯绍峰,两人告别的时候,贾樟柯来了一句: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这实际上就是现在网上很多骂战的一个核心原因——对骂的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讨论问题,大家规则都不一样,一个是基于利弊分析的事实判断,一个是融入了自身感情的价值判断;这怎么谈得拢吗?
前一段时间,房地产大佬任志强经常预测房价的走势,当然他是个死多头,一路看涨中国一线的房价。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华远房地产研究院的楼市数据、还有其他一些观察分析而来,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但是网友们不干了,一看到他预测房价还要上涨,气就不打一处来,纷纷骂他道德败坏的奸商。这就是价值观的判断了。
且不论谁对谁错,光是讨论的标准就不一致,这又能讨论出什么有效结果出来呢?
三、隐含的前提:圈子内的事情,圈子外的人是很难知道的
最后是隐含的前提,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别急,我们一层层来看。
首先,为什么会有隐含的前提?因为有些前提太明显了嘛,双方心知肚明,再讲一遍完全没有必要。比如,一个武汉人即使再喜欢吃热干面,他会把热干面端到地铁里吃吗?这应该不会,相信每一个公民都有这样的觉悟吧!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前提不能隐含,必须要提前说出来呢?因为这些前提往往只在小圈子里流行,出了这个圈子其他人就完全不知道了。就像当年杨子荣闯到威虎山,胡子的这一套黑话就是“隐含的前提”,那这一前提要不要知道?对于杨子荣而言,这些前提关系重大,肯定要提前知道,不然别说剿匪能不能成功,就是小命恐怕也难保了!
还是那句话,圈子内的事情,圈子外的人是很难知道的。
这三点,就是我对于“论证分析的方法”的看法。沟通的前提是理解,而理解之前,逻辑必须要清晰。最后,附上本章节的思维导图,供各位参考哦,么么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