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什么,就会专注什么!专注力不会区分好与坏,但是关注对象我们可以区分好与坏。
最近阅读了《娱乐致死》这本书,有些感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更具体地说:你怎么对待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决定了你被塑造成什么样子。
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是纳斯研究所里说的“心智残疾”。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娱乐至死并不远
如果你是电子产品的重点用户,那一定得好好读读这本书,对我们每个现代人来说,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
网络就像我们的另外一个世界,迅速吸引大脑的眼球,网络又极其方便,可以满足大脑的不同幻想。
网络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瓜分大脑的注意力,《娱乐至死》这本书讲的是电视,但用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同样适用。
看电视的人已经不多了,现在有比电视让人爽的体验,电脑、手机和平板。这些产物看似是商人的产物,其实是人性需求的产物。
互联网公司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满足客户需求,而一个人的需求一旦轻松满足,上瘾的麻木也逐渐产生。
本书在告诉我们要善用网络,不要沉迷于网络,每年因沉迷网络导致的家庭纠纷,沉迷游戏失去生命的孩子可不少。
有些孩子沉迷网络,打游戏无法自拔,整个家庭分崩离析,不单单是精神上的痛苦,还有生命上的逝去。
面对朋友圈的点赞好评,这类虚无的赞颂,心里面笑开了花,但沉下心仔细想一想,没有这些东西一个人同样可以过得很好。
之前看过一段视频,一个某0后男生在社交群里,非常活跃话特别多。以为他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孩子。
于是就带他参加线下活动,但线下活动判若两人,在线下跟人没办法交流沟通,但一到群里又会非常的火热,这样的人你我身边应该不少。
没办法,网络把人性的欲望放大了,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可以通过伪装在网络世界找到存在感,或许这类点赞转发对于有些人来说充满意义。
21世纪最稀缺
信息爆炸的时代,要适当阻止信息的源头,哪类信息才是自我所需,我在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前,看了很多公号。
后来自己也写公号才知道,写文章都是套路,要不断抓取用户的眼球,让用户可以读下去,刮分他的注意力,因为阅读量对于这类文章来说就是利益。
一不小心进入套路,面对这肤浅的公众号知识,阅读不但不能长知识,反而浪费时间和专注力。
现在这样的事情每天都要发生,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很多APP实现智能推荐,有些小视频APP,你喜欢什么就给你推荐什么。
让你无法自拔,这就是所谓的满足用户需求,满足的让你上瘾,忘记了你是谁,没有网络感觉心里就发慌,想要在专注读书、写作,根本没有耐心。
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席卷,给深度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作者的观点也非常明确,深度工作会变得越来越稀缺,意味着像我这样安静写作,看书的人,未来就是稀缺。
专注力来源关注
于是乎通过网络我们关注的世界,就成了自己以为的世界,这类信息刺激大脑思想,很多人也就慢慢变成了网络里的那个样子。
一个人关注优秀的信息,自然变得优秀,关注肤浅的信息,同样变得肤浅。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在网络世界里,这会改变大脑的结构,变得越来越难以专注。
人在沉迷网络时会觉得非常舒服,就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样的舒服不能给我们带来任何好处。
当回到现实生活中,面对工作,爱情、婚姻以及学习没办法投入,自然会越来越自卑。
没有读这本书前,我对关注的理解非常肤浅,只有真正关注自己内心,认知的发展,这样的关注才会有意义。
应该关注家庭,身体,学识和工作,因为你关注了别人,会把你的专注力分给别人,而每个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
我们把关注的对象放在自己内心,当然专注力也就落在自己身上。
很多人都说没有专注力,原因就是关注点出了问题,比如今天吃饭途中,不小心在裤子上粘了一点油渍,走在路上总是觉得别人会看到。
其实根本就没人关注你的裤子,这就是把关注力放在了别处,从而让稀缺的专注力也流失去了别处。
专注力的前提是要对自我的关注,因此想要更好拥有专注力,应该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自己的身上。
我的心流分析
本书和专注力有关,我还想起另外一本书叫“心流”,也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心理学。在这里也推荐友友去阅读。
心流中的观点,大脑随时随地都在产生想法,即便没有社交网络。大脑每天会下意识产生4000次想法,有60%都是负面的,意味着大脑本来就很难专注。
但网络还要吸食我们的专注力,手机上的游戏、电视剧更新,不断地分散大脑专注力。让原本就不受控制的思绪更加的凌乱,这就是所谓的火上浇油,越来越不专注也很正常。
21世纪最稀缺的就是专注力,我的手机所有的APP全部没有提示,长期处于静音状态,包括微信都没有信息提醒。
只有我找别人,别人不能找我,因为我读书、写作需要专注一个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之前领导因为打我手机,总是没有人接,还给我开罚单。
我手机里没有一款游戏,我玩游戏吗?当然要玩一玩,在电脑上玩,开赛车或格斗类游戏,适度游戏也益脑。
放松才能深度工作
那什么是深度工作呢?也就是在某一个时间点,没有人打扰,非常专注的工作状态。那么是不是一旦深度工作以后,就要连续持续的工作呢?
作者也提到,一天能够保持4个小时,也是非常牛x的深度工作,而其他的时间,应该做好放松。
有一本书叫学习之道,我们大脑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专注模式,第二种是发散模式。
有一种方法也叫番茄工作法,就是按大脑的工作原理推理出的,比如:阅读40分钟,休息10分钟,或者工作一个小时,休息10分钟,也就是这样的原理。
但是放松时不碰电子设备,让眼睛看看远方或放松一下,让大脑清醒清醒,然后再来专注工作。
本书作者也同样提倡,工作之间要休息、专注相互转换。
专注和发散思维模式,建议读一读学习之道这本书,我们要知道大脑的学习机制和构造,才能让学习和工作得心应手。
冥想改善专注力
怎么从天天接触网络的习惯,慢慢过度到深度工作的状态呢?就是冥想,我不止在一本书看到关于冥想两个字,包括《原则》。
后期我也会读一读冥想的书籍,把那些大佬说的冥想状态感受一下,书中说到冥想到了一定高度,能够感受到血液流动。
我最近也在慢慢使用冥想,确实非常有助于睡觉,就是把意识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感受呼吸然后很快就睡觉了。
书中讲了四种深度工作的模式和几条原则,都非常好理解,方法论的知识大家读读原著,我就不剧透。
而我目前用的方法是生物钟法,就是每天定时定点地学习。
书中有一段我感触很深,现在人的需求是什么?我原本以为需求是性、吃、睡,但是新时代的需求要加一条就是网络。
网络对于大脑神经的刺激是多么可怕,性、吃、睡这三类基因自带的需求是会上瘾的,而且很难克制,现在又要多加一条,诱惑真的无处不在。
本书不单单地告诉了我们网络的坏处,还告诉要和网络保持平衡。就像不能滥吃一样,但我们不能不吃。
一种警示
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会对网络夸大认可,也没有这么强的认识。
网络信息的泛滥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越来越多。而早些读过这本书的人,会更早有时间反思。
每一个APP背后都有无数的程序员,想方设法挖掘和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很少有书会把专注力与网络联系在一起。
本书告诉我们,是的,专注力的确被网络吸食了,当然作者也是提一提,还想继续沉迷网络,也请随意,反正未来最稀缺的就是专注力。
最后在分享一点,很多人把每天工作的8个小时看作一天,剩下的16个小时也就是自己的休闲时光。
而作者建议我们,可以把16个小时在分解出来,分成两个8小时,一个八小时用于睡觉,还有一个8小时用于正常工作后的学习。
而这本书就来自作者工作之后的8小时,工作后的8小时作者建议从事脑力工作。
体力工作8个小时会非常累,而脑力工作16个小时也不好累,这也是我们生物属性所决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