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班遇到一个难题,一个专业给我报了一个故障恢复的原因,我本应该将其编辑并发在信息汇报群里面。可是,第一次,我只是机械地记下了文字,询问了是哪几个专业术语,但不在我之前的专业范围内,所以我没懂意思。
信息我是可以发,但万一领导问起来具体是什么原因,我就懵逼了。于是,我又向该专业的人员询问了一遍,经过他的解释,我大概了解到了具体原因。可是在编辑的时候,我又觉得不对,我觉得应该在她的解释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句,在我不确定这句话该不该加,感觉不加就没那么具体,加了又怕锦上添花。于是,我硬着头皮又打了一次电话,这次对方有点不耐烦的意思了,但还是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我表达了感谢的同时,心里是彻底舒坦了,这条信息应该算完美了,放心地发了出去。
这三次的询问,我感觉自己挺尴尬的,因为常规来讲,我这个岗位应该什么都要懂,但实际上是我才来几个月,虽说日常工作已经上手了,但每每遇到新的专业术语和新的突发事件,还是有点没有底。所以,我尴尬的是业务确实有不熟的地方,尴尬的是明知道尴尬还是要硬着头皮去沟通询问。
我的这种心理,日常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究其原因,无非是害怕自己在别人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而且高估了自己对别人的影响。通俗地讲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然后,我条件反射是不想去问的。这时候,稍微思考一下,第二反应就会出来,如果不去问,就这么堂而皇之,迷迷糊糊地把信息发出来,运气好就全碰对了,运气不好,有逻辑不通顺甚至错别字,恰好还被哪个懂的领导发现,一顿骂是少不了的,结局只会比第一种情况更没面子。
所以,遇到问题,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想通最优的解决方案是哪一种。虽然收到了对方给我的不耐烦的答复,但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还是选择最优方案。
但询问可以通过平时的日积月累而优化。通过经验,理清思路,最后能在接到电话的第一时间将需要了解的内容形成思路,逐条询问,这样,既能将自己需要的信息收集清楚,还能减少对方的反感情绪。虽然,我清楚对方的反感情绪实质上与我无关,我也清楚解答我的疑问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但我也知道为对方着想不也是给自己的工作提供便利吗。
通过昨天的事情,我验证了两个道理。第一,纠结的时候就停下来思考一下,这样会减少大脑自动驾驶模式带来的损失。第二,在接收到对方不友好的情绪,想一下这个是不是我的问题,有没有更优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