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一条《今日头条》上的贴子,一个26岁的山东女生,在澳洲留学回来,实习期间在老家找到的工作,除掉各种福利,实际到手不过一千来块钱。于是她就发了一条长长的贴子,写了她的处境。
她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父亲是政府机关的领导,母亲是中学教师,家里是卖了一套大明湖畔的房子供她出国留学的。在国外待了五年,花费两百来万,回来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她妈妈还经常当着她的面说:“不知道活着的时候能不能花得到你赚的钱!”她觉得特受打击,于是搬出去,想继续读博士,然后寻求更好的发展。现在租房的钱还有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父母给的,而她每周回一次家,不是找父母要生活费,就是把一周换下来的衣服带回去给父母洗。
网友的留言很犀利:“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没有用!”这一句评论虽然有点尖酸刻薄,但却把当下一群读书不切实际的人点醒了。读书,到最后终归还是为了到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而不是去构建空中楼阁。
钱锺书先生在《围城》里刻画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假留学生方鸿渐,他凭借着前岳父的资助有机会出国留学。可是他却不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一下学学这个,一下学学那个,到了快要毕业回国的时候,被父亲逼得紧只好去买了一张假文凭来充数。
方鸿渐回国以后,找工作的路也走得极为不顺利。先是在前岳父的银行里做点文职,得过且过。然后机缘巧合,又被赵辛楣弄去三闾大学当了副教授,他不仅工作方面不出争,为人处事也十分不得人心。当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以后,方鸿渐连复任的聘书都没有收到。后来又是在赵的帮助下,才有了一份去报馆当资料员的清闲差事。他的每一份工作差不多都不是通过他自已的努力争取来的,更多的都是通过裙带关系得到的。正如赵形容方:“你不是一个坏人,但却是一个无用的人。”
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八0后这一代人错过了很多中国的转型时期。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毕业还包分配,运气好的进了国企还有住房分配。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大学生早已遍地开花,找工作全凭自已,已经接受了买房就要买商品房的事实。很多人叫嚣着“读书无用”,可每年的高考人数还是一年多过一年,然后大学生的毕业人数还是一年多过一年。大部份还是希望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在千军万马里杀出一条改变今后命运的道路。
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是有一些年轻漂亮或者家里有背景的可以走近路,可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长跑,唯一的参赛选手就是你自已。或许会有很多观众出现在你的沿途风景里,但最终,也是你一个人在朝着终点努力。
知乎上有个问题:“读书有用吗?”有个点赞很高的回答:“读书就像吃饭,你不一定记得你吃过的每一顿饭菜,但是它们最终都变成了你的骨骼和血液,正如你所读过的书,它最后也将会变成你的灵魂和气质。“
不要在对读书报那么多功利心,你会发现,世界会是另外一个样子。先谈生存,再谈生活!
2019年300篇——第5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