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鼓吹者们言之凿凿地举出不少例子,什么隔壁村的张二狗,小学都没毕业,生意却做的有模有样。而刻苦用功十几年的老同学还是拿死工资。还是从牙缝里还房贷的小职员。什么比尔盖茨辍学了照样能当首富,北大毕业生也不过是个卖猪肉的。云云,底气之足,让我瞠目结舌。
在众声喧哗的读书无用论中,我比较注意三种声音。
一种是读书无用论的鼓吹者,自己真没读过几天书,但或是其他能力突出,或是生逢其时运气比较好,也取得了不错的世俗成就。你的旧友聚会,也或许会有这样一种悲凉的酸楚:极没文化的发小居然成了大款。我们这些读了十几年书的,除了学位啥都没有。他们给你递来中华烟,倒上茅台酒,再送上一句风凉话:文化能当饭吃啊?你心里五味杂陈,这书都白读了啊。
沟通能力,交际能力,执行能力,确实都太重要了。但他们纵有天大的价值,都无法冲击掉读书的必要。成功者不见得都读过书,但读没读过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如果成为一个除了钞票啥都没有的土豪就是你的终极目标,就能使你满足了,那么读书确实没用,你也没什么用。
另一种读书无用论者,确实读过几年书,甚至还有相当漂亮,镶着金边的学历背景。你跟他聊哲学,他能把纯碎理性批判给你讲的头头是道。你跟他聊美学,他能把斯宾诺莎,海德格尔诸人的美学观梳理得脉络清晰。回翻他的在校表现,还真是可圈可点。但眼下知识和财富之间的转化很不尽人意。甚至还在怀才不遇中挣扎。知识分子的清高理想被现实的苟且与悲哀分割的支离破碎。在功利意图的驱使下,读书不是为人性的雕琢,底蕴的温藏,胸襟的开阔,完全是为了换得利益,一旦变得受阻,就觉得读书无用。
这些人怯于面对的事实是: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你确实是个不错的考试选手,确实从字里行间里咂摸出了墨水味,但你失去了书本的荫蔽,你再没有半分优势。你所有的只是单薄的知识,而不是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你的视角局限在那几本偏狭的书本里,却不知大千世界的无限可能。你只能在故纸堆里和前人对话,却不具备在现实世界里周旋的本事。种种无用论中,最无用的巅峰是把自己的一事无成归结为读书所限。我失败不赖我,赖读书无用。要不是当初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我也许就有用了。读书无用论,给他们提供了那么舒适,有面子,有理由的庇护所,那么理直气壮的回避了自己的软弱无能。
种种读书无用论中,最可恶的一种是别有用心者。明明知道开卷有益,却巴不得周围所有人都被读书无用论蒙蔽了双眼,沉浸在玩乐中虚掷青春,自己躲在众人视线之外,偷偷地刻苦。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有这么几个同学:熬夜的黑眼圈堂而皇之的挂在脸上,偏能大言不惭地告诉我们自己从来不学习,昨晚又早早地睡觉了。明知课堂所学东西的价值,非要激进地说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毫无意义,除了应付考试,谋个学位别无它用,恨不能招呼得全班同学都弃之不顾,他们几乎是人格分裂的——一边拼命读书,一边一脸厌弃地说读书无用。
在他们看来,如果读书无用能大肆风行,那么每多一个信奉者,自己就少一个人对手,就越容易在愈发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如果班上的同学都不读书,那么寥寥几个的保研名额非他莫属。如果同年进单位的新人都不读书,那么获提拔擢升的机会更有可能是自己。目光灼灼盯着一己之位,至社会风气于不顾,是为自私。比自私更浓烈的是自卑的心理底色。这种人看似很有“谋略”,其实最没用,他不敢光明正大地迎接任何一种透明公开的挑战与竞争,只能动用这样卑劣的手段遮掩迫切求胜的病态竞争心理。
读书无用,问题是,这些书究竟是什么书.不是所有印刷装订出来的纸张都配称为书。那些停留在数十年前与当下完全脱节的,卖弄高深的教材,一不会给你带来求知的快感,二不会拓宽你的眼界。那些火得一塌糊涂的畅销书,观点浅薄,形象易懂,很容易让你有一种在读书的感觉,其实你只是被肤浅的大众文化喂饱了。如果在教材和流行书之外,你没有更进一步地与经典对话,与大师交流,既没有感悟的意识,也无法转换为性情,还真别说,读书无用——有用的书你一本书都没读过。
在这个涌动着反动情绪地 社会中,读书无用论总轻易地受到众多赞扬,读书人的悲凉处境总是被带着嘲讽的态度围观,读书人的负面信息总是被满含鄙夷地放大。说实话,我也被无数次问过,你读北大出来能干什么?不还得跟我一样工作挣钱吗?读那么多书不还得和我一样嫁为人妇吗?有什么用?
对此,我想说的是哪怕我们做着同一份工作,我不会和你一样目光灼灼地盯着眼前得失。哪怕我的处境比你还寒凉,我口袋里揣有无尽的文化可以取暖,哪怕我们都将回归家庭的琐碎,我知道琐碎当中也有诗意和温情。哪怕我们都将面对生活的苟且,我会为我的子女在苟且嘈杂中开辟出一道安静的缝隙。
而如果我一无所成,我绝不拿读书无用来遮掩我的无用。因为我读过书,油墨已融入骨里,而你没有。
网友评论
这种人很讨厌。😊
文章写出大道理,说的三种人也非常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