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礼乐精神

作者: 安洁儿自在 | 来源:发表于2024-05-31 16:23 被阅读0次

昨天,小儿子他们在学校带上了红领巾,今早起床后,他不知不觉哼起了《少先队员队歌》,这个旋律也曾是我们小时候童年里所熟悉的,于是跟着他一起唱。用激昂的歌声开始了六一儿童节的一天。

在生活中,正面积极的歌曲,会给人滋养的精神动力。在《少先队员队歌》的歌词里,重温了自己童年时代里的使命感和理想。

同时代的歌曲还有《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等等,每当听这些爱国的歌曲时,会让人有开拓和进取的积极力量,因为把眼光和格局打开了,会找到动力和方向。

音乐,会疗愈人的内心,也会侵蚀人的精神。不同的音乐,给人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对而言,以前的经典歌曲大都是表达爱,阳光,自信,也常常提到大自然山川河流,蓝天白云等,表达人性中可贵的部分和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但是,渐渐地我们会看到有些歌曲像是在无病呻吟,听起来低沉,欲哭无泪,哀叹又像是牙疼,能量塌缩的感觉会直接影响人的士气,有时候人会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里面,就好像自身的低能又吸引来了同频的东西,如果有机会觉察,最好是及时跳出来。

而有些歌曲不仅旋律美,歌词也有深意,会给人以感动,内省,思考,启发等等。

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心的状态和时代的现状。

与音乐相关的乐器也会给心灵的感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对不同的乐器感兴趣,比如人在心情低落,精神不振,压抑,没有力量感的时候,不妨听鼓类的乐器演奏。

昨晚,经过一个乐器教学教室,远远地就听到架子鼓的声音,走近透过玻璃门看到,一位乐器老师在指挥学生乐队表演。其中一名学生敲架子鼓,其他几名演奏吉他等乐器,还有一名学生在边唱边弹。

然而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敲架子鼓的那名学生。他手脚配合,踩着节拍,双手拿棒挥舞变化地敲着,神情里是果断,有力,利落和自信,加上演奏的歌曲本身就是励志型的,整个画面和声音都有治愈感。

这时候会感觉,旁边教室里的钢琴曲可以不听,唱歌表演可以不看,但是架子鼓的演奏不想错过。

几曲演奏听下来,心情与来时的完全不同。

通过音乐看到,低沉,阴郁的音乐,会给同样频率的人以共鸣,但是长期听容易助长阴郁迷茫的情绪。而激昂的音乐会提升人的心气,却也需要注意度。不可一味沉迷,亦不可一味调动。

不过,如果看童年的歌曲,基本以积极,飞扬为主,这与孩子活泼天真的性格有关。每个人都从童年过来,重温童年,不仅是吃糖果,玩耍,也可以在童年歌曲里,回味孩童“少受污染”的朴素可爱。

正如南怀瑾老先生在《论语别裁》里写的:“

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是“头巾气”,现在的观念是“书呆子”,这也可以说对于文化的鄙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凿,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

相关文章

  • 《论语 阳货》礼乐精神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 论华夏礼乐精神——衣冠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仅存的、文化没有中断的国家”;然而你可还记得,华夏民族到现在还有什...

  • 「童年精神」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童年的旋律,在耳边荡起,我想起了童年。今天,老师问我们,什么是...

  •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论语贯通170

    社会形势,已经到了家臣叛乱的时代,礼乐教化的精神日益缺失,社会道德与文化精神在沦丧。 17•4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

  • 红楼梦哲学

    董梅红楼哲学大观 礼乐治国的真正含义?不是因为外在的形式,是因为精神内核。 那精神内核是什么?孔子又给出了回答:“...

  • 《美的历程》笔记二

    先秦理性精神 孔子用理性主义精神来重新解释古代原始文化——“礼乐”分不开的。他把原始文化纳入实践理性的统辖之下。 ...

  • 礼乐

    有些学者评价《礼记 乐记》总陷入唯心和唯物的争论。也有学者从先秦两汉语境出发,考察乐记语言对象,建立儒家礼乐观(参...

  • 礼乐

    阔海升明月, 古有礼为血。 上跪养育恩, 自尊自重乐。

  • 礼乐

    夏商之世,崇神敬天。至周公则以礼乐束人心。礼乐,言行举止合于规矩,重订秩序,系以宗法。周以此社稷安三百年,礼...

  • 礼乐文化

    礼:人的生命存在形式;乐:人的内心精神状态的幸福。 礼乐:即追求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幸福。 这种解释可能现在看来很适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年的礼乐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ld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