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根本精神

作者: 故乡的河 | 来源:发表于2023-04-05 15:02 被阅读0次

      一个民族的文化,必有其根本精神,否则这个民族便无法存在和延续。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以来,虽然经过许多文化上的变迁,但大体上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所以,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便是儒家的根本精神。

      儒家的根本精神,只有一个字,那就是“仁”。《说文解字》说:“仁,相人偶也。从二人。”这个字在西周和春秋初年,还没人特别提出来当作为学做人的目标。到了孔子,才提出来教弟子。所以《论语》一部书里,弟子问仁的话特别多,孔子许多不同的回答,对仁的义蕴,也发挥得最透彻。

      仁就是孔子的全人格,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蕲向,也便是这仁的实践。

      《论语》里记孔子论仁的话,最简单扼要的莫如答颜渊的一句:“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就是克去一已之私,复礼就是恢复天理之公。因为人性本善,人格本全,只为一已的私欲所蔽,陷于偏小而不自知,便有许多恶行出现。有志好学之士,欲求恢复此本有之仁,便须时时刻刻做克己复礼的功夫。及至己私克尽,天理流行,自已的本然,也就是人心之所同然,自己的全体大用,也就是宇宙的全体大用。则天下不期同而自同,不期合而自合,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但这为仁的功夫,只在日常的视听言动之中,并非在生活之外,别有所事。所以颜渊请问其目,孔子答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闲邪存诚”,是克己的根本功夫;学而时习之,也便是实习此事。到了大段纯熟绵密,便可以“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达于君子的境界了。

      颜渊在孔门是最纯粹的,所以孔子称赞他:“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吾见其进,未见其止”。其实颜渊的得力处,只是让一息不懈地做收敛向里的功夫。这才真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了。

      克己的功夫,第一在寡欲,《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一章,说得最亲切。因为一切的欲,都是由躯壳起念。心为物累,便会沾滞私小,计较打量,患得患失,无所不至,毁坏了自强不息的刚健之德。所以孔子批评申枨,说:“枨也欲,焉得刚?”又说:“刚毅木讷近仁。”盖不为物累,便能洒脱摆落,活泼新鲜,使生命成为天理之流行,与字宙同其悠久。所以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能克去外诱之私,便能深根宁极,卓尔有立,所以木有似于仁。孔子称赞颜渊,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盖心不外抛,自然有此气象。孔子和左丘明都是讨厌“巧言令色足恭”的,就因为他“鲜仁”,所以仁者必讷。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所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因为仁是由力行得来的,所谓先难而后获,所以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到此才知一切言语,都是浮华了。

      克己的最后境界是无我。《论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是揣量,必是武断,固是固执,都是意识所行境界中的妄念,因为私欲作主,便尔执持不舍,攀缘转深,把一个活泼无碍的生命,弄得触处成障,而其总根源都由于有我。因为我是因人而有的,人我对立,便是自己浑全之体的割裂,缩小,割裂缩小,便是不仁。所以克己不但要克去外诱之私,而且要克去意念的妄执;不但要克去意念的妄执,而且要克去人我共起的分别见。到了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则大用现前,人我双泯,体用不二,天理流行,这才真是复礼,真是得仁了。

      孟子教人在怵惕恻隐之发见处识仁,因为仁以感为体,他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寂然不动便是静虚,感而遂通便是动直。内外无隔,有感斯应,如水就下,如箭在弦,所以仁者必有勇,仁者必敏。静虚之极至于无我,则死生得失不介于怀。动直之极至于自他不二,则不达于得仁不止。所以君子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是极从容自然的事。到此境界,只有内省不疚,是唯一大事,此外都无优惧,心境自然坦荡平愉了。

      无忧无惧,便是知命乐天,孔、颜乐处在此。到此境界,岂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直是素位而行,无人而不自得,圣人之从容中道盖如此。然究其极,亦只是做到了尽心率性,并非于人生本分外有所增加,极高明亦不过道中庸而已。

      这便是儒家的根本精神。我民族二千年来涵濡于这精神之中,养成了一种大国民的风度。那便是寡欲知足、自强不息、爱人如己、敏事慎言的美德。我民族所以出生入死,百折不回,屹然立于不败之地,全靠了这一副哲人精神为其自信力。发扬这一种精神,便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念,是我民族的责任,应该当仁不让的。

相关文章

  • 儒家的精神

    儒家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不言自明的前提,以人的自我修养、人际交往和天人关系为空间、以孝为时间,在现实性层面,是人类的...

  • 佛教(观音文化)慈悲精神的内涵以及现代演化

    儒家的基本精神是仁爱,佛教的根本精神则是慈悲。关于慈悲精神,可以从四个问题展开来说。 第一个问题,佛教的慈悲指的是...

  • 【国学智慧】养徳,养气,养精神

    养徳养气养精神,种桃种李种春风。养心与养德合一的儒家养神。儒家重视养心和养德。儒家的教导其实是精神养生的教导。孔子...

  • 儒家精神,贵族气质

    近几十年来,随着西风东渐,很多国人每每谈及欧洲的贵族精神不是心生羡慕就是质疑我国传统文化的“鄙陋”,其实这恰恰是对...

  • 因人成事,成事在天

    孔子曰仁;孟子说义;荀子集儒家大成,以儒家为根本,又学习其它诸子思想,注重现实经验,提出以礼为根本,以法为辅助的治...

  • 为什么有些人自己认真做事,却把功劳让给别人?

    前文中我们谈到儒家的承担精神,本文我们继续谈《易经》中儒家的奉献精神:态度谦虚,不居功。 履卦九二:履道坦坦,幽人...

  • 儒家简述 - 草稿

    儒家中的仁与礼,人之根本,国之基石,代表 儒家的思想对人、对家庭、对国家的重要,儒家中的中庸也代表着“和”...

  • 儒家教育的理性精神

    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的思辨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

  • 儒家的担当精神是什么?

    担当精神的定义 担当,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承担并负责任”。“担”和“当”并用,最早出现在宋代《朱子语类》中:...

  • 《易经》中的儒家担当精神:爱护黎民百姓

    前文中我们从《易经》泰卦九二谈儒家的承担精神:承担国家重任;本文我们从讼卦九二谈儒家的承担精神:爱护黎民百姓。 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家的根本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ne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