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随着西风东渐,很多国人每每谈及欧洲的贵族精神不是心生羡慕就是质疑我国传统文化的“鄙陋”,其实这恰恰是对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体现。如果非要提及中国的“贵族精神”,儒家精神即是也!
儒家精神,贵族气质儒学具有精神与行动的双重教化作用,因而具有积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学精神是一种天然的贵族气质。
一、“儒教”是宗教吗?
自古以来有儒教之说,甚至时有人称之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其实儒教之所以为“教”,实非宗教之意,而是“教化”之意。
与宗教相比,儒学并未像是其他宗教一样独创一套特殊的仪轨系统,相反,“传统儒学对包括祭祀、卜筮、神灵崇拜等民间宗教并不排斥,而是采取‘神道设教’的方式,以‘察乎天地’的‘君子之交’,对百姓生活之‘神’加以澄汰、点化和提升,从而赋予其超越性的精神意义。”
虽然“儒教”不是宗教,但是,儒家思想“又能兼具哲学与宗教之功能,具有一种直接关涉世道人心教化作用。
二、儒释道天然一体及西方人性论
儒学的教化,首先在于使人的精神气质发生转变。在其教化内容方面,与道学、佛学具有诸多相同点:
一是“本体论”。儒家的本体讲的是“性”、道家的本体说的是“无”、释家的本体言的是“空”。有意思是,西方的本体世界则是“神的世界”。康德认为“人不能对自由、对本体界有任何直观、经验和知识;与此同时,亦进一步推论出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只有他才拥有对本体界的理智直观。”
二是人“性”论。儒家讲性善论,因人性本善,所以当反躬内求以“见仁”。这点与佛教有相似之处,佛教认为人性为净土,欲修成佛之道须“见性”。
相比之下,道家对“性”的理解则是自然,认为人性本淳朴自然。在中国,圣和神是具有相同地位并在人们心目中具有同等信仰位置的超越者。例如,儒家讲人人皆尧舜(人人皆可为圣人),即突出了人自身超越性的一面。这与禅宗的“见性成佛”、“众生皆佛”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
与东方思想相反,西方则讲性恶论,这是因为西方在神道原则上首先建立了一种人与神的区别性。这个区别性就是人性自身的缺陷(恶)和局限性,所以人永远无法成为神。
三、儒家精神与贵族品质
在过去,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被批评为“主观唯心论”,但是在当今这个强调个性突出与创新创造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发现其精神内涵绝非“主观唯心”或“形而上学”,而是能够对每个人产生极强的自我奋进的行为意识引导。
与此相比,西方哲学则处于康德道德哲学意义上的“上帝全能全知”基础上,这对人的自律性产生了较好的内在约束,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东西方人们在社会公德等方面焦点对照所产生的“西方文化至上论”或“西方人种优秀论”所基于的观点之一。
西方学者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属于“连续性”文化,西方文化则更表现为一种“突破性”文化。中国文化的“连续性”进一步证明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文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这样更能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客观的思考和认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所彰显的积极意义和精神内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万物皆备于我”所带来的的“天命”意识,对提升和引导人们创新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儒家精神,贵族气质近几十年来,随着西风东渐,很多国人每每谈及欧洲的贵族精神不是心生羡慕就是质疑我国传统文化的“鄙陋”,其实这恰恰是对中国文化虚无主义的体现。如果非要提及中国的“贵族精神”,儒家精神即是也!
这是因为:
首先,儒学的积极性体现在,儒家不尚玄远,最重人文与现实。这也是儒学得以千年传承、世代共尊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儒学把人的本体——“性”与“命”视为“天赋”,在人们心中奠定了积极的心理定势,在此基础上上才会产生“兼济天下”的责任担当意识。“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人文情怀,正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品质。
其次,儒家所建构的社会意识也是积极有效的,如孔子所倡导的“礼”是指社会生活方式,在“礼”的形态上,有“三本”之说,即“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此三本从“天命”、“仁孝”、“尊师”三个层面构建了完整的社会价值体系,既包括神道思想,又具有世俗秩序的构建,还具有对精神和文化传承的尊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以宗教为本”的哲学观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精神,贵族气质 儒家精神,贵族气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