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坦森教授的经典中的经典《创新者的窘境》,揭示了为什么伟大的企业会失败,特别是在面临突破型创新的时候,为什么他们明明拥有更多的人财物,结果还是会败下阵来。
什么原因?
首先,突破型创新产品不在大厂的价值网络中。大公司容易被市场“绑架”,为了达到每年的增长率要求,要满足主流客户的需求,生产他们要的产品,书中举例14寸硬盘制造商给主流客户供货,此时市场上已经有了8寸(突破型创新产品)的硬盘,但是一开始容量没有14寸的大,所以这种产品主流客户是不需要的,因为他们将14寸硬盘用在大型电脑设备中,体积不是重点考量的因素(即不在主流市场的价值网络中),而且8寸刚出来价格还更高,当然14寸硬盘制造商也就不会关注8寸硬盘(不是技术达不到),因为他们忙着服务主流客户。
8寸的制造商的产品肯定不是主流客户的菜,他们必须去寻求自己的市场(突破性创新产品的关键点,在于市场营销),正好体积小能满足新出现的台式电脑需求,由此找到了“新兴市场”(找到了适用突破式创新产品的价值网络),随后,8寸的容量得以进一步提升,价格降低,逐步侵蚀“高端”市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5寸,3寸硬盘上,亦出现在其他的行业中(书中分析了多个行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
第二,小市场不足以支持大公司的高增长目标。突破式创新产品的出现,大厂不是不知道,而是看到突破的产品只能服务非常小众的新兴市场,这些收入利润根本入不了大厂的“法眼”,对他们基于大基数的业绩提升可谓杯水车薪,但却足以小公司兴奋不已。成熟公司将这块市场“没有挣扎”的拱手让给了突破性创新的小公司,自己聚焦在更能创造高利率,高收益的“高端市场和客户”身上,这样才能达到高增长目标。熟料小公司也会不断进步,最终也成为了市场新主流,把原来的成熟企业逼向衰亡。
第三,大厂的技术超过了市场的需要。为保持高增长,大公司需要不断听取市场(主流客户)的声音,改善产品,称之为“持续型创新”,往往容易改善过头,即技术超过了需求,比如我们希望手机容量大些,手机大厂推出了512G,每年容量翻翻,但大家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大内存,256G可以了,甚至一般使用128G也够了,再比如我们真的并不需要诺基亚手机可以用来“挡子弹”,当消费者在功能方面满足了需求,就会寻求比如可靠性、便携性、价格等其他维度,恰好之前的“非主流”“突破型创新”产品能满足“新”需求,比如书中提到的“胰岛素笔”(取代自己打针的麻烦),从而“侵蚀”了大公司的市场。
而且作者的研究表明,延续性创新产品,比如从1.0,2.0到3.0,这种情况下,大企业总是能够保持其领先的地位,但在延续性创新的产品中,无论是用市场领先策略还是跟紧跟策略,其实对于市场份额并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技术再领先,也就那样),但是在突破式创新当中,领先企业的“先发优势”就会非常明显,原来的大厂再要追就更难了。
第四,成熟企业的完善管理本身就会抑制创新。大企业会进行非常翔实的客户调研,依据数据做决定(突破性产品是没有市场数据的),然后内部进行非常好的管控管理,它需要所有的事情都计划规划好,按照步骤来操作执行。组织所形成的流程和员工的工作价值观,也就是他们在做事情的选择,都会形成固定的模式,达成管理的要求,这种不能突破边界的按部就班管理本身就是遏制创新的,所以诺基亚才会说,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是我们失败了。
创新者的窘境还在于哪怕组织中的高层已经决定要推出某个破坏性创新产品,但企业当中真正做事的中基层也不一定会将这个策略落地实施,因为他们还在组织原来的主流价值网络中,为主要的客户创造价值。而且会担心如果新产品做不出来,达不到公司指标要求,自己的前途也将未卜。
如何突破?
怎么才能有效的应对突破式创新呢?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书中给出的非常明确的方法,即建立一个独立于外的团队,特别当这个破坏创新产品,和现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流程,员工价值观都不一样的时候,就特别需要再建立一个和母公司完全独立分开运作的机构,来研发和推广新的突破式创新产品。
在腾讯、字节跳动里面,这种模式就非常普遍,一个产品就建立一个小团队,然后去研发,去发展,发展的好,公司就投入更多的资源,继续壮大。
另外,突破式创新的关键点是找寻挖掘合适新市场(因为客户并说不出自己要什么,也无处可以做市场调研),比如像本田小型摩托车,虽然当时在日本非常流行,但是他想到美国去开拓市场的时候,美国市场已经有哈雷等大功率摩托,可以用来远程通行和运输,而本田的摩托车非常小,无法达到这些功能。自然进不了主流的摩托车市场,竞争不过美国本土摩托车企业。但后来,本田的工作人员周末骑着摩托去郊游,突然被别人看到问起,这么可爱的摩托车哪里可以买,它很适合短程旅游郊游客,自此以后,本田摩托调整了市场方向,最终站稳了美国市场。
最后,对于破坏性创新技术而言,需要有一定的容错机制,因为它没有先期的经验可以用,可以采用快速尝试,快速错误,快速改变,不断迭代产品,不要在一开始有第一个想法理念就孤注一掷,投入过多的资源,这样可以为后面的改进调整预留出更多的空间。
总体,详实的事实依据,严谨的推理分析,独到的突破观点,大师中的大师,非常值得阅读!强烈推荐!
网友评论